中國農業科學院介紹: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考研派】為大家提供中國農業科學院介紹: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
特別推薦:
中國農業科學院介紹: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2001年組建于北京,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組和成立于1980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建所以來,研究所致力于農業環境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重點研究人類生產活動影響下光、溫、水、氣等環境要素的演變規律及其與農業生物和農用投入品相互作用機理及調控與保護對策,引領領域科技方向,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六十年來,研究所發展和完善了農業氣象學、農業水資源學、農業生態學和農業環境工程四大優勢學科體系,形成了四個相應的年富力強和專業結構合理的優勢學科團隊,總人員規模近500人,其中在職職工160人。在氣候變化及農業影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節水農業與旱作農業、種養殖業環境工程等科學技術領域具有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在農業污染控制與清潔生產、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與生物多樣性、退化農業環境修復等科學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研究所基本建立了功能齊全、開放度高、覆蓋主要農業生態類型區的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平臺,現建有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和作物高效用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平臺2個,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旱作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設施農業節能減排與養殖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壽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岳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畜牧環境設施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部級平臺6個,第三方認證實驗室1個,中美農業環境中心、CGIAR聯合實驗室、IAEA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平臺5個,西藏那曲、北京順義等院級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9個,農業與氣候變化、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設施農業環境工程、節水農業、農業納米、農業環境控制等院級中心6個。現有實驗室面積5000m2以上,科研用儀器設備1076臺(套),其中2萬美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100臺(套),儀器設備總價值1億多元人民幣。
最近十年,研究所遵循“鼎新利物,臻和致遠”的文化理念和“創新、求是、誠信、合作”的科德學風,組織承擔了國家主體科技計劃、重大專項、行業科技等項目和課題,組織開展了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發起和組織了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在優勢學科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獎12項,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研究所是國家氣候變化農業影響與評估組長單位和國家氣候變化談判農業領域的唯一技術支撐單位,農業部防災減災、旱作節水、外來入侵生物環境風險等領域的咨詢專家組組長單位,基礎農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環境學和農業資源學的牽頭編寫單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5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和FAO農業水質管理手冊組織編制單位。先后承擔和參與起草了10余項相關領域國家行業發展規劃,在政府決策和發展現代農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介紹: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2001年組建于北京,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組和成立于1980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建所以來,研究所致力于農業環境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重點研究人類生產活動影響下光、溫、水、氣等環境要素的演變規律及其與農業生物和農用投入品相互作用機理及調控與保護對策,引領領域科技方向,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六十年來,研究所發展和完善了農業氣象學、農業水資源學、農業生態學和農業環境工程四大優勢學科體系,形成了四個相應的年富力強和專業結構合理的優勢學科團隊,總人員規模近500人,其中在職職工160人。在氣候變化及農業影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節水農業與旱作農業、種養殖業環境工程等科學技術領域具有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在農業污染控制與清潔生產、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與生物多樣性、退化農業環境修復等科學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研究所基本建立了功能齊全、開放度高、覆蓋主要農業生態類型區的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平臺,現建有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和作物高效用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平臺2個,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旱作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設施農業節能減排與養殖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壽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岳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畜牧環境設施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部級平臺6個,第三方認證實驗室1個,中美農業環境中心、CGIAR聯合實驗室、IAEA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平臺5個,西藏那曲、北京順義等院級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9個,農業與氣候變化、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設施農業環境工程、節水農業、農業納米、農業環境控制等院級中心6個。現有實驗室面積5000m2以上,科研用儀器設備1076臺(套),其中2萬美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100臺(套),儀器設備總價值1億多元人民幣。
最近十年,研究所遵循“鼎新利物,臻和致遠”的文化理念和“創新、求是、誠信、合作”的科德學風,組織承擔了國家主體科技計劃、重大專項、行業科技等項目和課題,組織開展了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發起和組織了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在優勢學科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獎12項,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研究所是國家氣候變化農業影響與評估組長單位和國家氣候變化談判農業領域的唯一技術支撐單位,農業部防災減災、旱作節水、外來入侵生物環境風險等領域的咨詢專家組組長單位,基礎農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環境學和農業資源學的牽頭編寫單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5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和FAO農業水質管理手冊組織編制單位。先后承擔和參與起草了10余項相關領域國家行業發展規劃,在政府決策和發展現代農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