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福建農林大學生態學考研調劑信息
更新時間:2022-03-25T09:57:23 編輯:考研派調劑中心

Add 福建農林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為你免費答疑

學校省份:福建
學校名稱:福建農林大學
學院名稱:暫無
專業名稱:生態學
專業類型:學碩/專碩
學習方式:全日制/非全日制
招收人數:12
發布渠道:網絡發布
原文鏈接:暫無
聯系方式: 點擊查看
95%的同學還閱讀了:
添加福建農林大學去年調劑上岸微信號>>
添加微信查詢:福建農林大學考研復試真題.PDF>>
添加微信查詢:福建農林大學往年招收調劑的專業>>
添加微信查詢:福建農林大學各專業往年調劑錄取分數線>>
添加微信查詢:福建農林大學一志愿生源調劑去向>>
調劑要求信息:
2022福建農林大學生態學考研調劑信息: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微生物生態互作團隊主要從事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農田重金屬污染的修復及其防控、茶園土壤修復與品質提升、病原微生物耐藥研究、海洋微生物生理生態研究、作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功能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團隊在編教師、科研人員11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講師和助理研究員2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20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團隊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進行課題合作和共同培養研究生。
招生方向:
一級學科:生態學
二級學科:植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
團隊所在的平臺:團隊實驗室空間充足,擁有800平方米的分子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研究和分析平臺。已有的儀器設備:GC-MS系統NexIon 300X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ETHOS UP密閉微波消解儀、DIONEX ICS-1100離子色譜儀、LTQ XL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TQ8040氣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儀、NMT100-SIM-YG非損傷微測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固相萃取濃縮儀、流式細胞分析儀、熒光顯微鏡、定量PCR、凝膠成像系統、蛋白雙向電泳系統、高速冷凍離心機、超高速離心機、高效液相
團隊導師簡介
林瑞余,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莆田市秀嶼區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學會農業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參編教材10部;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發明專利5項,獲得各種表彰20項。主要研究農業重金屬污染過程機理、風險評估及其生物修復。近年來,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20多個項目的資助,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hemosphere》、《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Plant Growth Regula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等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楊桂娣,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博士,《現代儀器分析》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現代儀器分析課程群福建省慕課應用型本科教學團隊負責人、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元素形態環境化學和污染生態學的研究,特別是元素形態在稻田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及其調控、色譜-質譜聯用技術、食品安全檢測和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研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科技廳引導性/重點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教育廳重點/面上項目等12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雜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Food Chemistry、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Chemosphe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新形態教材1本、數字課程2部,副主編教材2本,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研究方向:元素形態在稻田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及其調控,色譜-質譜聯用技術,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
林向民,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山大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后研究,2013年任職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細胞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理事,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期刊客座編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期刊審稿編輯。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蛋白耐藥與致病機制研究,主要利用多組學與分子生物學方法,系統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機制,尋找新的耐藥功能蛋白與靶點,并對其耐藥功能和調控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利用文庫篩選等策略,從植物和微生物中篩選細菌群體感應抑制物,為新型抑菌藥物的研發提供靶點。此外還利用修飾蛋白質組學與多組學技術,研究細菌環境響應與適應機制,為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理功能與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多項相關研究成果已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Frontiers in Immun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ournal of Proteomics、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與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等十多個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發表SCI 論文50余篇,總論文影響因子200多,被引用總次數近1500余次。先后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曾獲廣東省科學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四),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共指導本科生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別創新實驗計劃、挑戰杯資助多項,接納多名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并培養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
趙艷琳,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福建省第六批“百人計劃”,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廈門大學博士,曾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福建農林大學。課題組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生態研究,以具有重大生態意義的海洋優勢細菌和噬菌體為研究對象,開展微生物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微生物生理生態研究以及多組學技術分析細菌-噬菌體的相互作用研究。多項研究成果在Nature、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 Microbiology、mSystems、Applied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Microbial Genomic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鄭新宇,副教授,碩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鄭新宇,博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形成與修復機制,評價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微生物、生物炭及其復合技術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潛力與效果。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分析測試學報、傳感技術學報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28篇,其中SCI 14篇(SCI 一區5篇),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還主持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A類項目、福建農林大學校基金等科研項目多項。
李家玉,講師,碩導
聯系方式:E-mail: [email protected]
李家玉,女,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水稻抑草作用的化學生態學機制研究;水稻根際系統對化感抑草能力的調控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基金面上項目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篇,其中SCI論文6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
研究方向:(1)水稻抑草作用的化學生態學機制研究;(2)水稻根際系統對化感抑草能力的調控機制研究。
顧承真,講師,碩導
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作物及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在作物抗性中的功能研究;水稻代謝組學研究。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13篇,發明專利1項。目前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科研項目6項。承擔高等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實驗化學等本科生課程。
研究方向:(1)植物及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功能研究,(2)水稻代謝組學研究
招生方向:
一級學科:生態學
二級學科:植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
團隊所在的平臺:團隊實驗室空間充足,擁有800平方米的分子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研究和分析平臺。已有的儀器設備:GC-MS系統NexIon 300X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ETHOS UP密閉微波消解儀、DIONEX ICS-1100離子色譜儀、LTQ XL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TQ8040氣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儀、NMT100-SIM-YG非損傷微測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固相萃取濃縮儀、流式細胞分析儀、熒光顯微鏡、定量PCR、凝膠成像系統、蛋白雙向電泳系統、高速冷凍離心機、超高速離心機、高效液相
團隊導師簡介
林瑞余,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莆田市秀嶼區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學會農業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參編教材10部;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發明專利5項,獲得各種表彰20項。主要研究農業重金屬污染過程機理、風險評估及其生物修復。近年來,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20多個項目的資助,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hemosphere》、《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Plant Growth Regula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等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楊桂娣,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博士,《現代儀器分析》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現代儀器分析課程群福建省慕課應用型本科教學團隊負責人、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元素形態環境化學和污染生態學的研究,特別是元素形態在稻田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及其調控、色譜-質譜聯用技術、食品安全檢測和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研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科技廳引導性/重點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教育廳重點/面上項目等12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雜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Food Chemistry、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Chemosphe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新形態教材1本、數字課程2部,副主編教材2本,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研究方向:元素形態在稻田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及其調控,色譜-質譜聯用技術,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
林向民,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山大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后研究,2013年任職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細胞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理事,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期刊客座編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期刊審稿編輯。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蛋白耐藥與致病機制研究,主要利用多組學與分子生物學方法,系統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機制,尋找新的耐藥功能蛋白與靶點,并對其耐藥功能和調控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利用文庫篩選等策略,從植物和微生物中篩選細菌群體感應抑制物,為新型抑菌藥物的研發提供靶點。此外還利用修飾蛋白質組學與多組學技術,研究細菌環境響應與適應機制,為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理功能與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多項相關研究成果已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Frontiers in Immun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ournal of Proteomics、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與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等十多個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發表SCI 論文50余篇,總論文影響因子200多,被引用總次數近1500余次。先后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曾獲廣東省科學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四),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共指導本科生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別創新實驗計劃、挑戰杯資助多項,接納多名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并培養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
趙艷琳,教授,博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福建省第六批“百人計劃”,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廈門大學博士,曾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福建農林大學。課題組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生態研究,以具有重大生態意義的海洋優勢細菌和噬菌體為研究對象,開展微生物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微生物生理生態研究以及多組學技術分析細菌-噬菌體的相互作用研究。多項研究成果在Nature、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 Microbiology、mSystems、Applied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Microbial Genomic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鄭新宇,副教授,碩導
聯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鄭新宇,博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形成與修復機制,評價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微生物、生物炭及其復合技術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潛力與效果。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分析測試學報、傳感技術學報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28篇,其中SCI 14篇(SCI 一區5篇),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還主持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A類項目、福建農林大學校基金等科研項目多項。
李家玉,講師,碩導
聯系方式:E-mail: [email protected]
李家玉,女,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水稻抑草作用的化學生態學機制研究;水稻根際系統對化感抑草能力的調控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基金面上項目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篇,其中SCI論文6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
研究方向:(1)水稻抑草作用的化學生態學機制研究;(2)水稻根際系統對化感抑草能力的調控機制研究。
顧承真,講師,碩導
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作物及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在作物抗性中的功能研究;水稻代謝組學研究。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13篇,發明專利1項。目前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科研項目6項。承擔高等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實驗化學等本科生課程。
研究方向:(1)植物及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功能研究,(2)水稻代謝組學研究

以上福建農林大學考研調劑信息僅是“考研派考研調劑中心”公眾號和“考研調劑中心小程序”里調劑信息的一部分舉例,因為系統限制更新的福建農林大學考研調劑信息請到我們的公眾號和小程序里進行篩選查看,還可以訂閱。考研調劑中心還有歷年調劑分數線、調劑一志愿去向和福建農林大學考研調劑生源來源,非常有價值。
福建農林大學考研調劑信息來自我們的調劑小程序。更新的信息,微信搜索【考研派考研調劑中心】公眾號菜單里可免費使用【考研調劑小程序】查看【福建農林大學最調劑信息】【福建農林大學調劑分數線】【福建農林大學調劑生源來源】【福建農林大學調劑去向】等珍貴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