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簡介

發布時間:2020-04-1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簡介 正文

一、學科結構
城市與環境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生態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多個相關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學院擁有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011 年北京大學建設了首批生態學一級學科,2018 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生態中心掛靠城市與環境學院。2017 年,北京大學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學科首批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規劃與開發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學院繼承了以侯仁之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界泰斗的學術思想,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活躍在資源、環境、生態和城鄉規劃等各個領域,既推動著地理學及相關的資源、環境、生態和城鄉規劃等學科的理論創新,又為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師資力量
城市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共有教學科研人員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組部QR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9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2名,青年千人學者5名。學院還擁有“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群體”、“中國陸地植被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和“區域環境污染的生態健康風險”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
三、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地理學教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立地理學門。但據王恩涌先生考證,當年僅僅是個計劃,并未實現。在北大最早講地理學課程的是張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編有《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學科發展歷史與清華大學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學的歷史系有更直接的淵源。清華大學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學生。由于系的發展,到1933年,在學科上有了擴大,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分別培養地理、地質、氣象方面的人才,改名為地學系。
抗日戰爭開始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合并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抗戰勝利,三校回遷,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各回本校,清華原地學系的氣象組也單獨成系。
1950年初,因當時國家急需地質人才,清華地學系中的地質組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
1952年,為適應國家建設,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原清華的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少數教師一起成立地質地理系。當時,學習蘇聯培養人才的經驗,地理學采取按二級學科成立專業的方法,分別制定教學計劃以培養專門人才。在地質地理系,1952年設有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又設立了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同時引進部分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這種方式是我國地理學高等人才培養上的重要變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質地理系于1972年開始恢復招生。當時,考慮到世界發達國家在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衛星遙感技術等方面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確定地理學的專門人才培養采取理科專業與應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培養理科應用人才。這使地理學人才培養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不僅是文、理結合,而成了文、理、應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
1978年,地理學方面的學科與地質學方面的學科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隨著學科發展日益重視應用的趨勢,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老學科的新變化,于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1993年,環境科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0年,城市規劃五年制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由于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北大在2002年將原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合并成立了環境學院。2003年,生態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7年5月, 學校決定將環境學院的兩部分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城市與環境學院。
四、人才培養
城市與環境學院目前設有5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生態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城鄉規劃(五年制工科)。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約400人。
學院設有7個碩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現有在讀碩士生約250人。
學院設有5個博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生態學、人文地理學、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現有在讀博士生約230人。
學院還設有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博士后流動站。
在“211工程”、“985計劃”和“雙一流”建設的支持下,學院的硬件條件得到了迅速改善,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奠定了基礎。目前,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網絡塞罕壩實驗站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為學生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學的實習提供了條件。與相關學院聯合建立的環境與生態實驗教學中心以及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均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還建立了人地系統與環境遙感實驗室,供學生開展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設計方面的實驗。
學院擁有教育部遴選的地理學國家級教學團隊和環境科學特色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環境科學和生態學三個專業入選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五、科學研究
學院立足學科前沿和國家需求,在近年內凝聚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全球變化及區域生態環境響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城市與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科研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項目,近年來,學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經費維持在6000余萬元。學院教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科技部973項目2項,基礎性工作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得到批準。
近年來,學院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均呈穩步上升的趨勢。2017年以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在SCI和SSCI收錄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方精云院士、樸世龍教授、李本綱教授等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頂尖刊物上發表論文。
六、社會服務
學院立足學科優勢,面向國家需求開展社會服務,深度參與了氣候變化應對、室內空氣污染控制、國土空間規劃、災后重建、自然保護、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決策研究;開展世界地理和國別地理研究,為“一帶一路”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積極參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制定,服務于部門和行業管理。
學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與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10日正式簽署協議,成立了北大城環-鐵漢生態聯合研發中心。該中心在黑臭水體治理、工程項目的生態價值評估、PPP項目的盈利模式及城鎮化與智慧鄉村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
2018年10月更新
北京大學

添加北京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北京大學考研分數線、北京大學報錄比、北京大學考研群、北京大學學姐微信、北京大學考研真題、北京大學專業目錄、北京大學排名、北京大學保研、北京大學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btfokj.cn/beijingdaxue/yanjiushengyuan_251303.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