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303脾胃研究所導師:胡玲

發布時間:2021-11-2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廣州中醫藥大學303脾胃研究所導師:胡玲

廣州中醫藥大學303脾胃研究所導師:胡玲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廣州中醫藥大學303脾胃研究所導師:胡玲 正文

[導師姓名]
胡玲

[所屬院校]
廣州中醫藥大學

[基本信息]
導師姓名:胡玲
性別:
人氣指數:3936
所屬院校:廣州中醫藥大學
所屬院系:303脾胃研究所
職稱:教授
導師類型:碩導/博導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學科領域
科學學位:脾胃虛實病證辨治規律及其病理本質研究;中醫藥防治胃癌癌前病變研究...

[通訊方式]


[個人簡述]
個人簡述
1962年9月出生,貴州黔西縣人,漢族,中共黨員,廣州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脾胃所黨總支書記、所長,博士,教授,博導。“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大徒孫,“九芝堂”中醫世家第10代傳人和全國名老中醫勞紹賢教授大弟子;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脾胃方向)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脾虛證候重點研究室”學術帶頭人,“中加聯合脾胃病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平臺以及“北上廣脾胃研究學術聯盟”廣州負責人;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1項,發表論文100余篇,指導碩、博士生36名。2017年作為負責人執筆完成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項全國行業內診療標準;完成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診療指南-急、慢性胰腺炎(基層醫生版和患者科普版)”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腹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2項全國行業內診療標準制訂的主審;執筆完成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西醫結合消化醫學學科發展報告》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研究及其相關問題”專題報告,并于2016年4月由中國科協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共同公開發布;作為主要執筆者完成的“脾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2017年入選《中國中醫藥重大理論傳承與創新典藏》,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中醫藥研究突出成果之一。
主要榮譽
2012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北京固生堂名中醫傳承栽培獎學金導師栽培獎”;
2013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優秀繼承人”稱號;
2013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優秀論文”;
2013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女教職工”稱號;
2014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優秀管理者”稱號;
2014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管理“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5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北京固生堂名中醫傳承栽培獎學金導師栽培獎”;
2016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2016年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十九屆新南方教學獎勵基金“優秀教師”稱號;
2016年獲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2011-2016年度“先進學會干部”稱號。
2012年至今,指導的碩、博士研究生2人分別獲2015和2017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國外高水平大學留學項目資助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進行聯合培養;4人獲教育部研究生“國家獎學金”;6人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全國和國際會議“青年論壇”二、三等獎、優秀獎和提名獎;1人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十九屆新南方教學獎勵基金“創新獎”;2人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北京固生堂名中醫傳承栽培獎學金”;1人獲廣州中醫藥大學“一方獎學金”;3人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科研工作]
工作經歷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中醫院工作,任醫師。
1989年7月至1995年8月在貴陽中醫學院中醫系工作;期間1990年晉升為講師。
1998年7月至今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工作,期間2000年晉升為副研究員并轉評為副教授,2006年晉升為研究員;2003年5月起任脾胃研究所黨總支副書記、副所長;2011年4月起任黨總支書記,2014年10月起任所長;2003年受聘為碩士生導師,2010年受聘為博導。
學術兼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脾胃學組副組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脾胃病分會常務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中醫藥促進會消化整合分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注冊審評專家。
科研項目(主持)
基于“邪毒致變”從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探討Hp相關胃病良惡性病理演變的證候特征(No.8177423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8.01-2021.12,經費:56萬元。
基于“邪毒致變”探討Hp相關胃病演變過程不同證候microRNAs和炎癥因子基因多態性(No.813735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4.01-2017.12,經費:70萬元。
“勞紹賢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發[2011]41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2.09-2015.06,經費:50萬元。
“中醫藥防治脾胃病、腦病創新研究團隊”(No.2016KYTD07),廣州中醫藥大學創新強校工程項目,2016.07-2017.12,經費:90萬元。
“基于濕熱蘊毒和Wnt新經典信號轉導通路探討Hp相關胃病脾胃濕熱證”[廣中醫研(2016)64號],廣州中醫藥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2016.011-2017.12,經費:20萬元。
“中醫藥防治脾胃病、腦病創新研究團隊”(No.A1-AFD01514A05),廣州中醫藥大學創新強校工程項目,2015.07-2016.12,經費:100萬元。
Hp感染和MUC1-568A/G、IL1-B-511C/T基因多態性與慢性糜爛性胃炎不同證候關聯的研究(No.S2012010010355),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2.10-2014.10,經費:5萬元。
基于Hp相關胃病NF-B通路及微生態改變脾胃濕熱證的研究(No.3077268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8.01-2010.12,經費:30萬元。
Hp相關胃病脾胃濕熱證NF-B通路及微生態改變的研究(No.700480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7.10-2010.09,經費:5萬元。
主要論文
TheEfficacyofJianpiYiqiTherapyforChronicAtrophicGastriti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LoSOne(2017.07,通訊作者,SCI,IF:2.806;JCR1區)
EfficacyandSafetyofModifiedBanxiaXiexinDecoction(PinelliaDecoctionforDrainingtheHeart)for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7.02,通訊作者,SCI,IF:1.74;JCR2區)
RoleofMedicinalPlantsforLiver-QiRegulationAdjuvantTherapyinPost-strokeDepression:ASystematicReviewofLiterature.Phytother.Res.(2016.10,并列通訊作者,SCI,IF:3.092;JCR2區)
Thecharacteristicsandanalysisforthesupermicro-structureofdifferentsyndromeofHelicobacterpyloricorrelatedgastricdiseases.CJIM(已錄用定稿,通訊作者,SCI,JCR3區)
Interleukin-12andinterferon-γactingondamp-heatofspleen-stomachsyndrometriggeredbyhelicobacterpylori.JTCM(已錄用定稿,通訊作者,SCI,JCR3區)
慢性胃病不同中醫證候患者胃黏膜基質金屬蛋白酶-7及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1的表達.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01,通訊作者,CSCD)
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醫雜志(2017.09,第一執筆人,CSCD)
非可控性炎癥對Hp相關胃病演變與中醫證候研究的啟示.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04,第一和通訊作者,CSCD)
基于“邪毒致變”探討Hp相關胃病演變過程證候與基因多態性的關聯.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06,第一和通訊作者,CSCD)
Hp相關胃病脾胃虛實證候胃黏膜GM-CSF、RANTES表達的研究.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09,通訊作者,CSCD)
不同證候舌苔HSP70、IL-8mRNA表達與胃黏膜HP感染和病理改變的關聯.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08,第一和通訊作者,CSCD)
養陰法在慢性泄瀉臨床治療中的應用.遼寧中醫雜志(2016.03,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從“治未病”防治胃腸息肉.遼寧中醫雜志(2015.09,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勞紹賢運用藥對治療脾胃病及雜病經驗擷萃.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09,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消化道息肉發生與中醫體質狀態和證候關聯的思考.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07,通訊作者,CSCD)
勞紹賢臨證配伍運用石菖蒲經驗拾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01,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基于“脾胃和”論治慢性唇炎思路.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01,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脾胃濕熱證患者熱休克蛋白70和白細胞介素-8的表達.廣東醫學(2015.01,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勞紹賢運用藿樸夏苓湯治療脾胃病濕熱證經驗舉隅.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03,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脾胃創新理論研究鉤玄.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04,通訊作者,CSCD)
Hp相關胃病不同中醫證候型EGF、TFF1及ICAM-1蛋白水平的表達.時珍國醫國藥(2013.12,通訊作者,CSCD)
慢性疲勞綜合征病因病機和治療特點初探.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07,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基于“咽胃相關”探討慢性咽炎及其治療.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07,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運脾降濁法治嶺南老年性濕熱便秘思路探討.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1,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對中醫藥防治抗生素相關苔膩癥的思考.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2,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不同證型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HSP70、NF-κB的表達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9,第一和通訊作者,CSCD)
中醫脾虛理論及其應用-脾胃學說傳承與應用專題系列(4).中醫雜志(2012.07,第一作者,CSCD)
基于脾胃濕熱辨治慢性疲勞綜合征探析.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05,通訊作者,中文核心)
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與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3,通訊作者,CSCD)
幽門螺桿菌和乳酸桿菌菌群失調與慢性胃病脾胃濕熱證發病的關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9,通訊作者,CSCD)
主要著作
《中華脾胃病學》(ISBN978-7-117-21722-4/R.21723),常務編委,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專題負責人。
《中西醫結合消化醫學學科發展報告》(ISBN978-7-5046-6891-2/R.1877),編委,中國科技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專題負責人。
《左金丸現代研究與應用》(ISBN978-7-117-16511-2/R.16512),編委,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現代臨床應用篇章負責人。
《勞紹賢教授臨床經驗擷萃》,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已定稿待出版。

[教育背景]
1983年畢業于貴陽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6年至1989年在貴陽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學習,獲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碩士學位。
1998年6月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

添加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廣州中醫藥大學考研分數線、廣州中醫藥大學報錄比、廣州中醫藥大學考研群、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姐微信、廣州中醫藥大學考研真題、廣州中醫藥大學專業目錄、廣州中醫藥大學排名、廣州中醫藥大學保研、廣州中醫藥大學公眾號、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廣州中醫藥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廣州中醫藥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btfokj.cn/guangzhouzhongyiyaodaxue/yanjiushengdaoshi_532577.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