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2-09 18:20:48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西南民族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西南民族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西南民族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西南民族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西南民族大學官網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西南民族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西南民族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官網: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簡介:
青藏高原研究院是我校為了拓展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空間而建立的以科研為主的教學單位,是學校特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始終圍繞青藏高原地區開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示范、人才培養,取得了顯著成績。現有教職工4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6人,博士30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4人,實驗管理人員2人。擁有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家民委和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3人、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計劃3人和青年拔尖人才1人,四川省“千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人,科技部三區人才計劃6人。柔性引進南志標院士1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及杰出青年牛書麗研究員1人。擁有生態學、生物學、草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
研究院現已形成了青藏高原畜牧業、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青藏高原牧草培育及草產品加工、青藏高原民族醫藥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擁有“牦牛種質資源評價”(農業部崗位科學家創新團隊)、“青藏高原牧草育種”(農業部崗位科學家創新團隊)、“牦牛藏羊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民委創新團隊)、“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保護創新”(國家民委創新團隊)、青藏高原特有草種質資源創新及草地生態恢復(四川省教育廳創新團隊)和青藏高原藏羌彝醫藥傳承保護與創新(校級)團隊等多個創新團隊。建有“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紅原基地總部和五個科技園區),“青藏高原動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草食家畜工程技術”四川省工程中心、“抗逆牧草種質創新及生態修復”和“羌彝藥用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等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四川省和國家民委“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南志標院士工作站”和“若爾蓋高寒草甸生態站”國家民委野外臺站等多個研究平臺,具有先進的大中型儀器設備300余臺,價值約1.2億元。
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都把“論文寫在草地上,成果留在牧民家”,近五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等一批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生產、生活相關的各類科研項目240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5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鑒定科研成果31項,獲得專利36項,培育家畜新品種1個、國家牦牛遺傳資源2個、牧草新品種4個;制定省級以上的標準26個,出版著作17部。集成創新高原畜牧業發展關鍵技術20套(個),在青藏高原地區創新集成并推廣應用了“川西北現代草原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農牧區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欄4218模式”等多個發展模式,使示范區的草地退化、沙化得到顯著修復,牧草產量提高了20%以上,牦牛、藏羊的生產性能提高15%以上,畜牧業經濟效益提高30%以上,牧民人均增收1萬余元以上,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研究院一直以來根據“國家急需、創新引領、服務高原、造福青藏”的辦院宗旨,加強創新團隊、青藏基地、重點實驗室、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建設,匯聚學科隊伍,提升科研水平,彰顯優勢特色,為把青藏高原研究院建設成為研究青藏高原生態、生產、生活和其他社會問題的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院所和人才培養單位,為把我校建設成黨和人民滿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做出貢獻。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聯系方式:
電話:028-85523352 郵編:610225
地址:雙流區航空港開發區大件路文星段168號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學科設置:
生態系統生態學
生態系統生態學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依托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基地已經建立的長期野外控制試驗平臺,開展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自我維持模型的研究,特別是根系形態和結構及其碳氮分配模式、生態系統C、N循環相關的地下根系功能屬性與地上植物之間的關聯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地上-地下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以及多樣性-多功能性的關聯關系;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對溫度、水分變化響應與適應機制,探索氣候變化背景下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維持和提升的途徑,為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復、適應性生態系統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植物生態學
植物生態學基于高寒草甸退化背景診斷,研發輕、中度退化草甸近自然恢復技術,極度退化高寒草地人工干預引導、群落配置和生物防控技術,構建退化草甸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體系;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資源的收集、保護及生態適應性研究,構建了目前青藏高原最完善的藏羌彝藥用植物標本館;不同退化演替階段高寒草地土壤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穩定機制及其生態功能的提升;青藏高原牧草的抗旱、耐寒等抗性基因資源的挖掘、牧草新品種的培育,評估“生態-生產-生計”適應性機制和互惠關系,達到退化系統生態功能提升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動物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以嚙齒動物、白唇鹿等青藏高原特色動物為研究對象,對動物行為學、種群結構和時空分布、繁殖、生境特征、生態建模以及動物流行病學和疾病預警模型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近年來尤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3S技術)在嚙齒動物種群結構及其動態、鼠傳疾病及其預警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已形成明顯區域特色和學科優勢。
民族藥學學位碩士研究生點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民族醫藥創新團隊一直致力于中國西南地區的藏、羌、彝族醫藥文獻整理,藏藥經典名方、羌彝藥經驗方治療優勢病種的藥效驗證、特色療法的規范,藏羌彝藥優勢藥方中的特色藥用植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等研究;聚焦青藏高原藏羌彝醫臨床或者民間常用的特色藥用植物甘松、綠絨蒿類、川赤芍、石格菜、川黃芪等品種開展育種育苗和野生變家種研究;立足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基地(阿壩州紅原縣)開展甘松、綠絨蒿類、唐古特大黃、川赤芍、石格菜、羌活、秦艽等品種藥材產地加工及炮制一體化規范化研究,并建立一體化標準操作規程(SOP);發起、推動與制定四川省藏羌彝苗藥材及飲片質量標準;完成羌活護膚霜、抗菌退熱貼(秦艽)、甘松精油相關產品、唐古特大黃莖葉茶、石格菜酸菜/干菜等保健食品、日化產品開發;在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基地(紅原縣邛溪鎮,海拔3507米)建立藥材產地加工及飲片炮制一體化中試生產線1條;建立甘松、綠絨蒿類、唐古特大黃、川赤芍、石格菜、羌活、秦艽、川黃芪等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人工種植示范基地;促進青藏高原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和地區經濟發展。
在民族高等教育工作中,發起與籌建西南民族大學中藥學、藥學、藏藥學、彝藥學等本科專業;與2014年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羅慶春院長及團隊一起開創性成功辦學中藥學“彝藥學方向”的發起人與實施者,獲教育部肯定性回函;把彝族民間自生自滅的師徒傳承實現為國家高等教育的傳承,實現了零的突破,是彝族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專業名稱 分數線 2022擬招生
教育管理 2021:337
2020:331
23
學科教學(思政) 2021:337
2020:331
23


添加西南民族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西南民族大學考研分數線、西南民族大學報錄比、西南民族大學考研群、西南民族大學學姐微信、西南民族大學考研真題、西南民族大學專業目錄、西南民族大學排名、西南民族大學保研、西南民族大學公眾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西南民族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西南民族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