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參考書目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中央財經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央財經大學報錄比、中央財經大學考研群、中央財經大學學姐、中央財經大學考研真題、中央財經大學專業目錄、中央財經大學排名、中央財經大學保研、中央財經大學公眾號、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央財經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考研真題資料 | 優惠價 | 原價 | 選擇 |
---|---|---|---|
中央財經大學801經濟學全部資料 | ¥380 | ¥598 | ![]() |
加入購物車立即購買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獲取相應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試大綱、招考專業、招考目錄等等基本信息,這些內容是進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準備。考生可以從各院校的研招網進行查詢,每年的9月左右就會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考生應當仔細閱讀相關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專業的名稱相近,內容也比較繁雜,容易混淆或遺漏,考生要仔細區分。另外各大考研網站的相應版塊也會有歷年的招生信息匯總,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內總結了各大院校的歷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詢和選擇。最后,考研派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是考生獲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該網站會提供各種有關考研的資訊和內容,比如歷年的考研招生計劃、考試計劃、考試內容、考試大綱、考試政策、報錄比、錄取名單、復試名單、復試分數線、推免政策等等內容,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招生信息網提供的信息是最為準確和官方的,是考生進行考研的信息主要來源,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的小編提醒各位考生要時刻關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一切信息變動要以該網站提供的內容為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會公布研招辦以及各個院系的招生負責人電話,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遇到問題或疑惑時可以打電話進行咨詢。最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綜合考研參考書目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綜合考研參考書目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專業分析
學校介紹中央財經大學(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簡稱中財、央財、中央財大、中財大,位于首都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教育部、財政部和北京市共建高校,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被譽為“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獎學金實施院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虛擬學院聯盟成員,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高校。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來自:考研派之家公眾號)府創辦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財經院校,歷經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等發展階段,1996年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現有學院南路和沙河兩個校區。立校以來,傳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中央財大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源源不斷的智力貢獻。
專業介紹
金融學是中央財經大學最早建立,也是學科規模和社會影響最大的學科點之一,曾在2002年和2007年先后兩次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作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科的主要建設單位,金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7人,講師16人),兼職碩士生導師125人,行政教輔人員20人。學院擁有一批具有突出社會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其中包括“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2人、全國和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9人、財政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3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12人。學院還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John Williamson、Barry Eichengreen、Wing Thye Woo在內的多位國際著名經濟(來自:考研派之家公眾號)學家擔任名譽教授和講座教授,以及吳曉靈、戴相龍、吳念魯、李揚、謝平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榮譽教授、講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學院擁有一支以金融學系為主體的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該專業致力于培養掌握扎實的經濟學、金融學等基本原理,深入掌握宏觀經濟和金融部門的實際運行狀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強的洞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夠勝任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金融管理及實際操作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考試科目
研究方向 | 初試科目 | 復試科目或內容 | 初試參考書目或教材 | |
01.金融理論與政策 02.國際金融與金融組織研究 03.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 04.金融史 05.公司金融與行為金融 |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03數學三 801經濟學 |
專業課:金融學一 |
1、《宏觀經濟學》--[美]N·格里高利·曼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美]哈爾·R·范里安著, 費方域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政治經濟學》--逄錦聚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第六版) 4、《壽險精算原理》--李曉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第二版) 5、《非壽險精算學》--楊靜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
參考書目
1、《宏觀經濟學》--[美]N·格里高利·曼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美]哈爾·R·范里安著, 費方域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政治經濟學》--逄錦聚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第六版)
4、《壽險精算原理》--李曉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第二版)
5、《非壽險精算學》--楊靜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學費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均需繳納學費。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學制3年,學費標準為8000元/生.學年,每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報到時繳納,按三學年繳納。
主要導師
杜惠芬:教授、經濟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公司金融、資本市場運行等。曾主持校(來自:考研派之家公眾號)級課題《基金投資組合管理策略研究》、橫向課題,《開發性金融支持創業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橫向課題《“十二五”時期豐臺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橫向課題《中央預算單位培訓費開支項目的影響因素分析》。
左毓秀: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貨幣信用理論、信托、融資租賃。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貨幣銀行學》主講教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信托與租賃》主講教師。在《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經濟研究參考》《經濟日報》《金融時報》《經濟研究資料》等發表論文十多篇。
李德峰:金融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民泰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考試中心特聘專家,教育部留(來自:考研派之家公眾號)學服務中心基金評審專家,中國證券業協會教材編寫與命題委員會委員、培訓委員會委員,科技部特聘項目評估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市場、房地產金融、個人理財、商業銀行經營學和農村金融。廣泛參與國際金融機構、國內金融機構、大型國企等高端培訓。近幾年主持參與國際、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課題20項,主編參編省部級以上等教材20部,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
2020年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考研經驗分享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賀強簡介
歡迎查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賀強簡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南路39號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
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創立了國內第一家證券期貨研究所并擔任所長。國內著名的金融證券專家。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政協信息局特聘信息員、北京市政府參事、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投資協會理事、中國金融學年會常務理事、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評“2006年中國金融業杰出貢獻專家”,并被評為2008年“十大最親民的預測家”之一。2009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2010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教育背景
1982年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學士
工作經歷
1982年至今,在中央財經大學任教,先后擔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職務。
1994年至今,創立國內第一家證券期貨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講授課程
《證券投資學》、《金融理論與政策專題》、《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宏觀經濟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科研情況
賀強教授長期從事股份制與金融證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總計主編22部、合作編寫9部,共31部著作。同時發表有關證券市場的論文400多篇。主持與參與了國家自然課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等課題六項。1995年獲得了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成果—專著《中國企業改制與證券市場運作》于1996年獲得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獎;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成果—專著《我國經濟周期、政策周期與股市周期互動關系研究》于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社會兼職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 委員
北京市人民政府 參事
中國金融學會 理事
中國投資協會 理事
中國金融學年會 常務理事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 理事
榮譽和獎勵
2010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9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2009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獲中國金融(專家)年會組織委員會及中金網評選的“中國金融業杰出貢獻專家”;
2004年,獲“校優秀教師”稱號;
2000年,獲華為研究生培養基金優秀教師獎;
1996年,獲“涌金”青年教師學術獎;
1993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2021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020204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中央財經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
- 所屬學院: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2]經濟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應用經濟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貨幣經濟學 02.現代銀行學 03.企業融資與公司治理 04.金融工程 05.資產定價理論與實務 06.國際匯率體制 |
|
招生人數: | 10 | |
考試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03數學三 803經濟學綜合 |
|
備 注: | 復試筆試科目專業課: 金融學綜合 |
2021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020204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中央財經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2]經濟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2]應用經濟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貨幣經濟學(02)現代銀行學 (03)企業融資與公司治理 (04)金融工程 (05)資產定價理論與實務 (06)國際匯率體制 |
|
招生人數: | 4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3)數學三 ④(803)經濟學綜合 |
|
備 注: | 本專業招生計劃僅供參考,以國家下達計劃后最終公布為準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考研復試經驗分享
復試第一天是資格審查,我去的很早,是證券投資的第一個,交了各種表格,還交了獎狀復印件,雖然這些東西占的分很少,但至少能給老師一個好些的印象吧。接著就去主教學樓看書了。第二天上午筆試,選擇題很難,感覺單選只會大半,多選只會幾個。名詞解釋和熱點有些關系,比如QDII 比如資產證券話,都是最近比較熱的東西,我寫的時候就和現實做了結合,比如寫QDII時,我同時還提到了被清盤的民生銀行的港基直通車,資產證券化時就提到了次級債問題和此相關等等,不過寫的有點多了,害我最后一個大題只草草寫了幾句話。所以大家要抓緊時間才是。后面的簡答什么的基本書上都有,有些也和熱點有關,比如發展消費者信用的意義等,這個和次級債也有點關系。
論述題也有和現實相關的比如人民幣升值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等。這些題目,大家可以在找到的,我也就不細說了,這里要說三點注意的,第一,書要好好看的,比如金融市場學,我覺得公式太多,不可能考,就沒有怎么仔細看,結果考了好幾道題就在前十頁。第二。歷年的題好好研究下,特別是選擇題,知識點可能重復出現,問題是我當時也沒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在哪本書上,所以雖然考到了,也見過,但是依然不會做,就蒙了,第三,很多熱點問題會結合書上的知識點出現,大家平時可以了解以下,也好有備無患。
下午是英語口試,依然很緊張,帶隊的哥哥姐姐人很好,一直鼓勵我們。英語比重很小,而且分的差距不太大,進去先自我介紹,然后抽題目兩人對答,只要別太冷場,不管講的是什么,一直講下去,別停掉,基本不會有什么問題的,我的題目是,你是否相信算命?了解了下,題目范圍非常廣泛,基本很難猜中題目的。
第二天上午專業課面試,因為我是最后幾個,估計老師都累了,基本沒有問我什么問題,我就先做了自我介紹,然后抽了三個題目“什么是融資融券公司”“什么是存托憑證”“什么是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和公司制證券交易所”后面兩個在金融市場學書上有,答的比較順利,但第一個個我不太清楚,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大體解釋了一下,然后出去了。 整個流程就是這樣了。復試的成績還可以。
現在回頭看看當時寫的流程,有些東西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覺,比如復試的卷子一定要做及格,這個很重要。比如復試的選擇題的確是有題庫的,所以以前的題目盡量弄懂。比如有些當時不知道從哪里出來的選擇題,現在終于知道了原來是和金融經濟學有點關系的……總之大家選擇中財就是選擇了一條等待之路,因為中財出成績出分數線是出了名的慢半拍,所以,確定能上的人要好好看書,確定上不了的要快聯系出路,半中間的人,很痛苦,我很理解,要兩手抓,既要聯系調劑,更要好好看書準備,因為一切都有可能,先放松下,好好過個年,然后再加油奮斗一把吧!新年快樂,祝愿大家好運。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李建軍簡介
李建軍,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金融青聯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畢業,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博士后。2006-2007年訪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入選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4年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015年北京市教學名師。作為首席專家承擔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研究》,曾榮獲過校級“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以及優秀教學獎。主要承擔《金融學》、《金融統計分析》等課程教學,研究領域為貨幣金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與民間金融等。2003年以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縱向課題7項。獲得過全國高等學校優秀研究成果獎,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學會、中國統計學會和北京市教學與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5項。近年來,在《China Economic Review》、《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等SSCI期刊發表論文5篇,以及在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主編出版《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America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ASERS Publishing出版book chapter等成果;在《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未觀測金融與經濟運行》、《金融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等著作,主編出版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金融統計分析實驗教程》等。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史建平簡介
副校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南路39號
電郵:[email protected]
教育背景:
2010年4月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校長班
2008年1月—2008年3月 美國CLEMSON UNIVERSITY 高級訪問學者
2003年6月—2003年12月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管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0年10月—2001年1月 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中青班
1996年9月—2000年7月 中央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經濟學博士
1988年9月—1991年3月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 經濟學碩士
1979年9月—1983年7月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 經濟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08年12月--至今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2005年9月-2008年12月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
2003年11月—2006年6月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5月—2003年11月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副主任、主任、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3年5月—1996年5月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副主任、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講師、副教授
1987年2月—1993年5月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講師
1983年8月—1987年2月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燕山辦事處信貸科信貸員、副科長、科長
主要兼職:
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委員、常委
中央財經大學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央財經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財經大學民泰金融研究所所長
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副會長
中國銀行業從業資格認證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工程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
北京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
北京市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
若干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顧問或特聘專家
講授課程: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公司財務、銀行信貸管理學
主要研究領域:
銀行管理、金融風險管理、金融體制改革、中小企業金融服務
主要榮譽: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財政部系統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北京市優秀教師
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
主要學術成果:
主編或參編《銀行信貸管理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商業銀行管理學》、《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力度分析》、《宏觀經濟運行中的金融風險》、《投資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銀行風險管理》等本科、研究生教材、專著、譯著等20余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和省部級課題10余項。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師資簡介
經過幾代金融人的發展與傳承,金融學院已經形成一支以王廣謙、史建平、李健、張禮卿、李建軍等教授為帶頭人的優秀師資團隊,包括2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5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國家教學名師、3名獲得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教師、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9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以及一支以李健教授為帶頭人的國家優秀教學團隊(金融學系)。老一輩金融專家王佩珍教授、俞天一教授、吳念魯(兼)教授獲得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為中國金融教育做出了貢獻。在國際化方面,學院聘請了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艾青格林(Barry Eichengreen)等國外著名學者擔任榮譽教授或講座教授。學院還聘請了吳曉靈、李揚、謝平、張一清等金融界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研究生導師,形成一支近百人的金融業界導師隊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姚遂簡介
姚遂,1945年生,貴州省貴陽市人。 1966 年畢業于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 1968 年至 1978 年在中國人民銀行西寧市支行工作, 1978 年至 1979 年在青海財貿學校任教, 1979 年至今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任教。 1996 年— 2003 年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講授課程有:《貨幣銀行學》,《財政與金融》,《金融概論》。 1992 年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貨幣銀行學》課程主講教師。 1995 年開設《中西方金融思想比較》講座。主要著述有:主編《貨幣銀行學》( 1999 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專著《中國金融思想史》(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4 年版)等。
2018年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夏令營推免活動招生簡章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張學勇簡介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張禮卿簡介
聯系方式中國 北京 海淀 學院南路39號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郵政編碼:100081
電話:(86-10) 62280688
傳真:(86-10) 6228860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摘要
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財政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曾在荷蘭蒂爾堡大學、世界銀行學院、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財經教育分會金融專業協作組主任委員、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主席、北京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中國證監會第12屆發審會委員、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常務理事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和宏觀經濟。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研究內容涉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賬戶開放、金融自由化、全球經濟失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經濟全球化、匯率制度和貨幣國際化等。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金融研究》和《國際金融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10余本(包括主編和合著)。
近年來,作為亞洲經濟專家會議(AEP)成員、亞歐經濟論壇(AEEF)成員、德國開發研究院(GDI)中國地區協調人等,曾赴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挪威、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澳大利亞、巴西、香港和臺灣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進行公開演講。
教育背景
198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世界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國際金融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6年在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進修經濟學和國際金融。
工作經歷
1987年至今,在中央財經大學任教。先后擔任助教(1987-90)、講師(1990-94)、副教授(1994-99)和教授(1999-目前)職務。
1995年2-5月,在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at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做訪問學者。
2004年9月-2005年5月,在美國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做高級訪問研究員。
2005年5月-9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環球研究院(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做高級訪問研究員。
2009年2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和亞洲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講學。
現任職務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團體和機構任職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財經教育分會金融學專業協調組主任委員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金融學會理事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
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組委會主席
北京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
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亞洲經濟專家論壇(Asian Economic Panel)成員
《金融研究》雜志編委
《國際金融研究》雜志編委
《國際經濟評論》雜志編委
《金融論壇》雜志編委
《國際金融》雜志編委
《中國外匯管理》雜志學術委員
榮譽和獎勵
2013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201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0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7年,入選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
2005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2005年,獲中美富布萊特基金獎學金(高級研究學者);
2005年,《資本賬戶開放與金融不穩定——基于發展中國家相關經驗的研究》一書獲中央財經大學2002-2005年度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2001年獲中央財經大學“安盛-國衛獎勵基金”優秀教學獎;
2000年,“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賬戶開放”(《國際金融研究》1998年第3、4期)獲中國金融學會第五屆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
2000年獲中央財經大學“涌金獎勵基金”青年學術獎;
1999年獲中央財經大學“華為獎勵基金”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1992-1998年,多項科研成果獲中中央財經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勵;
1996年被評為財政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1994、1995、1996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
1991年、1992年,“適度外債規模問題”(《經濟研究》1988年第8期)一文先后獲中國金融學會首屆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中國金融教育基金“金晨杯”優秀論文獎。
講授課程
國際金融(本科)、國際金融體系(研究生)、國際金融專題研究(研究生)、國際貨幣金融理論前沿(博士生)、中國經濟與國際金融(留學生)等。
研究領域和專長
國際金融體系、匯率制度、國際資本流動、貨幣自由兌換、外債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金融發展與金融自由化、經濟全球化、中國對外金融理論與政策等。
承擔課題
教育部2014年重大攻關項目“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和風險防范”,(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2年應急項目“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主持)
教育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應急課題重大項目“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和結構調整”,(主持)。
北京市2009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人文社科項目“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的影響”,(主持)。
教育部2008年度“雙語教學示范工程《國際金融》課程”,(主持)。
國家社科基金2005年度項目“我國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課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與貨幣政策”子課題“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匯率改革”,(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年度應急課題“匯率改革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主持)。
教育部“十五”科研規劃課題“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主持)。
財政部“九五”科研規劃課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開放”,(主持)。
中央財經大學1997年科研課題“適度外匯儲備規模研究”,(主持)。
國家外匯管理局重點課題“人民幣區域化問題研究”,(子課題主持人)。
教育部教育教改課題“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骨干成員)。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十五”科研課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挑戰”,(骨干成員)。
中荷國際交流項目“中國金融改革20年回顧”,(骨干成員)。
財政部“八五”科研規劃課題“中國經濟增長波動及政策選擇”,(骨干成員)。
國家發改委合作課題“人民幣匯率研究”,(骨干成員)。
學術論文(部分)
“對外舉債必須考慮經濟增長能力” 《金融研究》(87、3)
“適度外債規模問題” 《經濟研究》(88、8)
“中國的外債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1988.10.30》
“外債管理的目標、政策和體制”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89、3)
“論外債規模的控制” 《金融研究》(89、8)
“亞洲國家的金融變革” 《亞太研究》(93、6)
“過渡時期中國銀行面臨的外部環境”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95.11)
“《核心原則》將產生深遠影響” 《金融時報》(97.8.8)
“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 《國際金融研究》(98.1)
“關于外資流入的經濟學分析” 《國際經濟評論》(98.3-4)
“論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賬戶開放” 《國際金融研究》(98.3/4)
“用系統論觀點看全球經濟一體化”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98.6)
“亞洲國家如何走出困境” 《中國外匯管理》(99.3)
“論國際游資的經濟影響” 《宏觀經濟研究》(99.5)
“智利的資本賬戶開放:一個從失敗走向相對成功的案例” 《國際金融研究》(99.5)
“國際游資的監管及制約因素” 《國際經濟合作》(99.5)
“國際游資:特征、規模和成因”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99.6)
“論經濟全球化的成因、利益和代價” 《世界經濟》(99.8)
“異常的成功----印尼資本賬戶開放” 《國際貿易》(99.10)
“資本賬戶開放的政策性框架” 《國際金融研究》(99.11)
“加入WTO后中國外匯管理的進一步改革” 《國際金融研究》(2000.5)
“關于現代金融的一些理論思考”,載《金融學科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王廣謙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調整的長周期特征及其對中國的潛在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3.1)
“警惕國際游資流入:判斷和對策”,《中國外匯管理》(2003.9)
“國際金融體系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求是》(2003年11月下半月)
“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形成與緩解”, 《社會科學戰線》(雙月刊,2003.6)
“關注我國國際收支的持續擴大”,《國際金融研究》(2004.1)
“人民幣匯率制度:現狀、改革方向和近期對策”,《國際金融研究》(2004.10)
“調節國際收支順差 防止外匯儲備過度積累”,《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2月3日)。
“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業開放及其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7.3)
“從結構性角度看全球經濟失衡”,《中國金融》(2007年6月)
“如何看待中國資本管制政策的調整”,《國際經濟評論》(2007.10)
“評IMF新決定及其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8.1)
“中國對外經濟的失衡與調整”,《國際金融研究》(2008.1)
“應該如何看待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9)
“出口是否促進了異質性企業生產率的增長:來自中國制造企業的實證分析”,《南開經濟研究》(2010.4)
“量化寬松Ⅱ沖擊與中國的政策選擇”,《國際經濟評論》(2011.1)
“G20峰會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中國外匯》 2011年第23期
“資本賬戶應漸進、有選擇開放” 《中國外匯》 2012年第9期
“外匯儲備管理與實際匯率制度選擇”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先內后外,審慎開放” 《財經》 2012年3月19日
“金融學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外匯》 2012年第13期
“轉變政府職能 化解產能過剩” 《中國外匯》 2013年第15期
“深化金融改革的順序” 《中國外匯》 2014年第5期
學術著作
《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復蘇、結構調整與制度變革》,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改革開放30年后的中國金融發展:機遇與挑戰》,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匯率制度變革: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穩定》,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
《資本賬戶開放與金融不穩定:基于發展中國家相關經驗的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賬戶開放:理論、政策和經驗》,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中國經濟增長波動與政策選擇》,副主編,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
《中國經濟大趨勢:1995年》(劉佩瓊主編),參著,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
《動蕩•調整•展望----關于東亞金融危機的經濟學思考》(高成興主編),參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000年國際金融報告》(王雪冰主編),參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001年國際金融報告》(劉明康主編),參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004年國際金融報告》(華慶山主編),參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教材與工具書
《國際金融》(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國際貿易概論》,主編, 中國財經出版社1993 和1998
《中國經濟大辭庫•金融卷》(戴相龍主編),分卷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國際金融百科全書》(王傳綸主編),分卷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
《國際金融原理》,合著,學苑出版社1989
《國際金融導論》,合著,中國財經出版社199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理論》(劉光第主編),參編,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貨幣銀行學》(張玉文主編),參編,中國財經出版社1992和1994
《金融概論(修訂版)》(王佩真主編),參編,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
In English
(1) PAPERS AND PRESENTATIONS
"Confronting WTO: Thoughts on Further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in English), No.4, 2000, Beijing.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Co-author, Shaker Publishing, 2001, Maastricht, Netherlands.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o-author,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KIEP), 2002, Seoul, Korea.
"Coping with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 Why and How"?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No 4, 2004, Beijing.
“Effect of China’s Rise 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Changes and Restructuring, with Zhixian Sun, Springer, October, 2008
“China’s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fficacy and Risks”, September,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Berlin, 2009.
"The Reform of Foreign Exchange Regime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Conference Paper, 14th Australasian Finance & Banking Conference, December 17-19, 2001, Sydney, Australia.
“China's Experience with External Trade Reform”, Coauthor, Conference Paper, UNDP Project,February 27-28, 2003, Hanoi.
“China’s External Imbalance: Diagnose and Prescription”, paper presented on the conference "New Monetary and Exchange-Rate Arrangements for East Asia", May 22-27, 2006, Bellagio, Italy.
“Should China Accelerate its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June 25-26,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ulation, China Task Force, IPD of Columbia University, Manchester.
“Is the Pessimism on Chinese Economy Warranted?”, Article for East Asia Forum,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February 20, 2009, Canberr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Conference Paper and Open Speech, March 22-23, 2009, AEP, Jakarta,
“Reform of the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Regime: Some Issues and the Choices for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ward a World Reserve System”, organized by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in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Friedrich-Ebert-Stiftung, Conference Paper, November 6, 2009, New York.
“China’s Adjus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Growth Strategies for Asian Economies” run by Faculty of Economics &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on, Conference Paper, November 24-25, 2009, Kuala Lumpur.
“Towards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Why and How?”, Open Speech, Regional Outlook Forum 2010,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anuary 7, 2010, Singapor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Structural Reform in East Asia”, note for the Asia G20 Roundtable Discussion on “Rebalancing Asian Growth: Challenges of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Role of Exchange-Rate Policies”, October 4, 2010, Seoul.
“Towards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Why and How?”, Presentation for the workshop on “Trade 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rganized by DAAD Partnership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University of Jordan, November 2-5, 2010, Amman.
“Reform of Global Reserve System and China’s Choice”, Presentation on “Reforming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jointly run by School of Finance with CUFE and the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March 18-19, 2011, Beijing.
“Reform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 Chinese Perspective”, Presentation and Open Speech, on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s & Agendas” run by Kore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arch 22, 2011, Seoul.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with Jie Li),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June, 2011, Berlin.
“Global Imbalance and Its Rebalance”, Open Speech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Asia’s Turning Point” jointly run by ADB-KIEP-SNU, June 30, 2011, Seoul.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y and How?”, Presentation on ADBI-IEA Panel Se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sian Perspective”, The Triennial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4-8 July 2011, Beijing.
“The Role of Capital Control in Dealing with the Surge of Capital Inflows in EMs”, Note for conference on “Managing the Capital Account and Regulat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August 23-24, 2011, Rio de Janeiro, Brazil.
“Do Hot Money Inflows Fuel Asset Bubbles in China?” (with Zhigang Huang), Paper on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s: Dealing with Global Liquidity” jointly run by School of Finance with CUFE,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and GIZ, October 21, 2011, Beijing.
“Towards a Stabl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peech on the Shadow G20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Advisory Group (IPAG) “Threats to the Global Economy: Debt, Currency, Bank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jointly run by ADB and Earth Institute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29-30 October 2011, Reid Hall, Pari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nd its Possible Impacts”, Japan Daiwa Institute Panel Discussion, Nov 28, 2011.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and Shaping the Future” (with Xiaofen Tan), in “A New Economic Growth Engine for China” (edited by Wing Thye Woo and others), World Scientific Press, June, 2012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and its Lessons to Myanmar”, lecture to senior officials in Myanmar Central Bank, July 5, 2012.
“Towards a New Norm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y and How?”, speech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run by Korea Financial News, April 23-24, 2014, Seoul.
“Reform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ited by Sung Jin Kang and Yung Chul Park, Routledge Press, February, 2015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Kunyu Tao), in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Achievement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edited by Barry Eichengreen and Masahiro Kawai),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February, 2015.
(2) COMMENTS
Comment on "On the Renminbi: 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 by Jeffrey Frankel, AEA meeting, Jan 6, 2006, Boston.
Comment on "What East Asian Countries should do to address global saving-investment imbalances" by Anwar Nasution, AEP meeting, March 20, 2006, Seoul.
Comment on "Whither Should the Asi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Go?" by Yong-Chul Park, AEP, September 29, 2006, Tokyo.
Comment on “China: Learning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y Yongding Yu, Conference on “Ten Years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Vulnerabilities of East Asia”, February 26-27, 2007, Bangkok.
Comment o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Crises, and Economic Growth” by Inkoo Lee and Jong-Hyup Shin, AEP, April 9-10, 2007, Washington D.C.
Comment on “Ten Challenges China is Facing with”, December 7-8, AEP, 2007, Tokyo.
Comment on “Optimal Amount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y Hongzhong Liu, AEP, April 25-26, 2008, Seoul.
Comment on “Causes and Remedies of China’ External Imbalances” by Huang Yiping and Tao Kunyu, AEP, March 23-24, 2010, Seoul.
Comment on “The Global Impact of Chinese Growth” by Ippei Fujiwara, Keisuke Otsu and Masashi Saito,AEP, September 12-13, 2010, Tokyo.
Comments on Masahiro Kawai’s Paper at the Reserve Currency Reform Workshop by ADBI and CCIEE, November 26, 2010, Beijing.
Comments on “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the PRC” by Ligang Song, at ADB and CCER Conference on “Middle Income Trap China is Facing With”, February 25, 2011, Beijing.
Comments on “Policy Cooperation in the Euro area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y Stefan Collignon, ADBI annual conference, November 2, 2011,Tokyo.
Comments on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 Debt Sustainability in the US, Europe & Japan” by Sandro Momigliano, Jun Saito and Jacob Kirkegaard, December 9-10, 2011, Seoul.
2021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術型大類招生研究生參考書目
金融學術型大類招生 | 《金融學》 | 李健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第三版) |
(金融學院) | 《金融市場學》 | 張亦春、鄭振龍、林海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第五版) |
《金融工程》 | 鄭振龍、陳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第四版) | |
《商業銀行經營學》 | 戴國強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第五版) | |
《國際金融》 | 張禮卿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第二版) | |
《公司財務》 | 劉力、唐國正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第二版) |
2021年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第十屆“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專業碩士項目)”活動報名通
- 附件【附件1:中央財經大學第十屆“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報名推薦表-專碩.xls】已下載1444次
- 附件【附件2:中央財經大學“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專家推薦信.doc】已下載1176次
- 附件【附件3:中央財經大學“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參營成果封面.docx】已下載946次
- 附件【附件4:第十屆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成績排名證明(若本科學校有固定格式的證明,可以不用本表).doc】已下載490次
- 附件【附件5:中央財經大學第十屆“全國卓越金融學子夏令營”誠信承諾書.doc】已下載578次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魏建華簡介
歡迎查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魏建華簡介教育背景
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分別獲經濟學學士和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
工作經歷
曾在江西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系,中央財政管理干部學院財政系、圖書館從事教學、科研及行政工作。現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學系教授
承擔課程
貨幣銀行學;財政學;財政與金融
研究領域
貨幣銀行理論;資本市場理論;公共財政理論
學術成果
在學術性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30余篇,譯文近10篇;出版譯著兩部,主編教材一部,合著專著一部;參與課題四項。
近年來的主要成果有 :
《中央銀行立法與遏制通貨膨脹》,發表于《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5年第五期,該文被收入《“八五”全國社科論文集》中;
《制勝全球―跨國公司策略》,譯著,1999年12月新華出版社出版,該書被確定為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
《資本市場發展與投資者利益保護 1999年中國資本市場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版,本人為主要撰稿人之一。該書獲2000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市場創新:建立中國的風險資本市場》,發表于《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第九期,該文被《中國信息報》等多家報刊、雜志轉載;
《“緊箍咒”能否“箍緊”上市公司》,發表于《瞭望周刊》2001年10月15日,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投資與證券》全文復印刊登。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導師王廣謙簡介
王廣謙,男,漢族,1955年9月生,中共黨員,山東人。中央財經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79年9月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1983年7月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6年7月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1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1996年7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首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986年9月-1989年9月借調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做咨詢研究工作,1987年4月-1987年6月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做訪問學者。
1986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任教,1987年評為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92任教授。并于1988年、1993年分別擔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1996年學校更名后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2003年6月起任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主要社會職務: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經濟學總會副會長、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經濟管理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經濟與金融發展等。2001、2005年兩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82年以來,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及相關文章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金融體制改革和貨幣問題研究》、《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經濟與金融發展》(主編)、《20世紀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進展與述評》(主編)、《中國金融改革:歷史經驗與轉型模式》(合著)等10余部,主編教材《中央銀行學》、《金融中介學》、《金融市場學》、《當代西方金融理論》等4部。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并有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部委級獎勵。
2021年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復試錄取通知
為確保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科學性,為保證考生生命安全健康,切實保障招考質量,學院專門成立招生考試工作小組,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招考工作。根據教育部、北京市關于博士生招生考試工作的有關文件精神及《關于印發《中央財經大學申請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本細則。一、考試原則
1.堅持“公平公正、客觀評價、擇優錄取、寧缺毋濫”原則;
2.堅持全面考查,突出對專業基礎、科研潛質、研究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3.堅持以人為本,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實做好考試過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
4.嚴肅考風考紀,堅決查處各類違規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嚴懲不怠。
二、考試方式和內容
項目 | 時間 | 地點 | 參加考生 | 備注 |
現場報到資格審查 | 5月13日(周四)下午14:00-17:00 | 中關村資本大廈511-12室 | 獲得考核資格的考生 | 攜帶材料見下。 |
專業基礎課筆試 | 5月13日(周四)晚上19:20-21:20 | 按照學校統一安排 |
非定向就業考生 |
請考生攜帶身份證原件和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入場 |
專業課筆試 |
5月16日(周日) 上午8:30-10:00 |
中財大廈三層報告廳 | 獲得考核資格的考生 | 請考生攜帶身份證原件和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入場 |
科研基礎和潛質面試與英語聽說測試 |
5月16日(周日) 上午10:15-17:00 |
中財大廈二層案例教室 | 獲得考核資格的考生 |
科研基礎和潛質面試由2分鐘中文自我介紹、隨機抽題并回答、測試教師與考生問答等環節組成,測試時長25分鐘。 外語聽說測試由隨機抽題并回答、測試教師與考生問答等環節組成,測試時長5分鐘。 |
現場報到資格審查時攜帶材料如下:
1.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
2.碩士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和復印件,應屆生提供學生證原件和復印件
3.第二批資格審查材料原件(見附件)和專家推薦信(兩份)
4.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成績單(需加蓋就讀單位教務部門公章或檔案保管單位公章)
5.個人簡歷(1000字以內;含學習及學術研究經歷,從高中起不得中斷;重點說明與所報考專業相關的工作、研究經歷及相關成果等)
6.科研情況一覽表
7.外語免試考生攜帶外語能力證明材料原件和復印件
8.報考定向就業(全日制)的考生須提交定向單位人事部門開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學習年限(4年)內脫產學習證明。
三、招生名額
普通計劃非定向考生招生名額共8人,其中金融學專業5人,金融工程專業1人,金融科技專業2人。普通計劃定向就業考生和少數民族骨干計劃考生招生名額由學校統一下達。
四、計分與錄取原則
(一)計分原則
外語和資格評定階段得分不計入總成績。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每個科目的滿分均為100分,筆試總分200分;科研基礎和潛質面試滿分為100分,外語聽說能力測試成績滿分為100分。
考生總成績滿分為100分,計算公式:
總成績=(基礎課筆試成績+專業課筆試成績)*0.2+(科研基礎和潛質面試成績*90%+外語聽說能力測試成績*10%)*0.6
(二)錄取原則
1.在各招生計劃內,報考同一專業的普通計劃非定向考生在專業總招生名額內統一錄取。普通計劃定向就業和少數民族骨干計劃考生如進入復試,按學校的招生名額單獨排序錄取。
2.專業基礎課或者專業課筆試成績任何一門低于最低劃線分數,不予錄取。
3.科研基礎和潛質面試成績或者外語聽說能力測試成績任何一門低于 60 分者,不予錄取。
4.資格審查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5.提供虛假資格審查材料和考試材料者,不予錄取。
6.考生須按照我校統一要求參加體檢,體檢不符合上述文件要求者,不予錄取。
五、違規處理
考生應誠信考試。提前認真閱讀《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以及中央財經大學和我院發布的相關招考信息。須知曉: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行為;為他人實施組織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行為;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試的試題、答案的行為;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考試的行為都將觸犯刑法。對在考試過程中,違反誠信、違反應試相關規定者,無論何時,一經發現,將取消考試成績或錄取資格,觸犯法律的,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并記入《考生考試誠信檔案》。入學后3個月內,我校將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有關要求,對所有考生進行全面復查。復查不合格的,取消學籍;情節嚴重的,移交有關部門調查處理。
六、學院對外聯系和咨詢方式
1.學院官方網站:http://sf.cufe.edu.cn
2.接受考試咨詢郵箱:[email protected]
3.學院考試咨詢電話:010-83030764\010-61776290
金融學考研院校
專業名稱:金融學 專業代碼:020204 門類/類別:經濟學 學科/類別:應用經濟學開設專業院校: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南開大學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大學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財經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財經大學 沈陽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沈陽工業大學 東北大學 沈陽化工大學 吉林財經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上海海事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南京審計大學 蘇州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浙江財經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福州大學 廈門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工商學院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大學 中南大學 湘潭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商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大學 海南大學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貴州財經大學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財經大學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大學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 延安大學 西安財經學院 蘭州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 新疆財經大學
專業解析:
以天津商業大學為例,金融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各領域貨幣與資本運動、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兼具很強的理論性與實務性、微觀與宏觀、國別性與全球性特點的綜合性學科。它對各國和全球經濟運行與社會發展全局有著重大影響。本學科是在原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投資學和保險學基礎上調整形成的。隨著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先進金融理論與方法的引入,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我國金融新興學科研究的領域和內容,在各國經濟不斷發展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發展前景廣闊。
在本科金融專業下設有金融理論教研室和應用金融教研室,擁有一批從事金融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師資,并且在相關學科,如會計學、企業管理設有碩士點,在經濟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等本科專業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從而為相關課程的開設和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從事金融專業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共有19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在讀博士2人,其余教師均具有碩士學位。其中有3位教師有從事金融工作的經歷,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3位教師擔任過相關專業與金融有關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具有較好的碩士生培養經驗。近年來,金融專業教師發表了百余篇科研論文。
培養目標:
本學科之旨在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具有嚴謹求實的思想作風和較高的精神文明素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要求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掌握現代金融學原理和較系統的金融專門知識;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并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金融經濟問題觀察分析能力、貨幣政策實施能力和從事金融具體工作能力;畢業后可承擔本學科的教學、科研具體工作和中高層次的金融管理實務工作。
研究方向:
金融專業碩士學位下設兩個研究方向:
1、 公司金融
2、 金融市場與金融管理
此專業大學排名:
0202 應用經濟學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參評58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155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學 | A+ |
2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A+ |
3 | 10034 | 中央財經大學 | A+ |
4 | 10036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A |
5 | 10173 | 東北財經大學 | A |
6 | 10272 | 上海財經大學 | A |
7 | 10384 | 廈門大學 | A |
8 | 10003 | 清華大學 | A- |
9 | 10055 | 南開大學 | A- |
10 | 10246 | 復旦大學 | A- |
11 | 10421 | 江西財經大學 | A- |
12 | 10422 | 山東大學 | A- |
13 | 10520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A- |
14 | 10651 | 西南財經大學 | A- |
1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1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學 | B+ |
17 | 10038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 B+ |
18 | 10070 | 天津財經大學 | B+ |
19 | 10140 | 遼寧大學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學 | B+ |
21 | 10284 | 南京大學 | B+ |
22 | 10286 | 東南大學 | B+ |
23 | 10335 | 浙江大學 | B+ |
24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學 | B+ |
25 | 10456 | 山東財經大學 | B+ |
26 | 10486 | 武漢大學 | B+ |
27 | 10487 | 華中科技大學 | B+ |
28 | 10532 | 湖南大學 | B+ |
29 | 10558 | 中山大學 | B+ |
30 | 10559 | 暨南大學 | B+ |
31 | 11482 | 浙江財經大學 | B+ |
32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學 | B |
33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學 | B |
34 | 10125 | 山西財經大學 | B |
35 | 10141 | 大連理工大學 | B |
36 | 10247 | 同濟大學 | B |
37 | 10269 | 華東師范大學 | B |
38 | 10273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B |
39 | 10280 | 上海大學 | B |
40 | 10327 | 南京財經大學 | B |
41 | 10357 | 安徽大學 | B |
42 | 10423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43 | 10497 | 武漢理工大學 | B |
44 | 10593 | 廣西大學 | B |
45 | 10611 | 重慶大學 | B |
46 | 10689 | 云南財經大學 | B |
47 | 10200 | 東北師范大學 | B- |
48 | 10240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B- |
49 | 10251 | 華東理工大學 | B- |
50 | 10285 | 蘇州大學 | B- |
51 | 10319 | 南京師范大學 | B- |
52 | 10337 | 浙江工業大學 | B- |
53 | 10378 | 安徽財經大學 | B- |
54 | 10385 | 華僑大學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學 | B- |
56 | 10491 | 中國地質大學 | B- |
57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學 | B- |
58 | 10610 | 四川大學 | B- |
59 | 10730 | 蘭州大學 | B- |
60 | 11799 | 重慶工商大學 | B- |
61 | 11846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B- |
62 | 90026 | 軍事經濟學院 | B- |
63 | 10027 | 北京師范大學 | C+ |
64 | 10207 | 吉林財經大學 | C+ |
65 | 10403 | 南昌大學 | C+ |
66 | 10427 | 濟南大學 | C+ |
67 | 10459 | 鄭州大學 | C+ |
68 | 10484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C+ |
69 | 10511 | 華中師范大學 | C+ |
70 | 10536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71 | 10574 | 華南師范大學 | C+ |
72 | 10592 | 廣東財經大學 | C+ |
73 | 10697 | 西北大學 | C+ |
74 | 10766 | 新疆財經大學 | C+ |
75 | 11560 | 西安財經學院 | C+ |
76 | 11646 | 寧波大學 | C+ |
77 | 11832 | 河北經貿大學 | C+ |
78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學 | C |
79 | 10075 | 河北大學 | C |
80 | 10126 | 內蒙古大學 | C |
81 | 10270 | 上海師范大學 | C |
82 | 10276 | 華東政法大學 | C |
83 | 10290 | 中國礦業大學 | C |
84 | 10295 | 江南大學 | C |
85 | 10299 | 江蘇大學 | C |
86 | 10320 | 江蘇師范大學 | C |
87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學 | C |
88 | 10433 | 山東理工大學 | C |
89 | 10589 | 海南大學 | C |
90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學 | C |
91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學 | C |
92 | 10671 | 貴州財經大學 | C |
93 | 10673 | 云南大學 | C |
94 | 10741 | 蘭州財經大學 | C |
95 | 11287 | 南京審計大學 | C |
96 | 11414 | 中國石油大學 | C |
9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學 | C- |
98 | 10053 | 中國政法大學 | C- |
99 | 10058 | 天津工業大學 | C- |
100 | 10069 | 天津商業大學 | C- |
101 | 10139 | 內蒙古財經大學 | C- |
102 | 10360 | 安徽工業大學 | C- |
103 | 10602 | 廣西師范大學 | C- |
104 | 10657 | 貴州大學 | C- |
105 | 10681 | 云南師范大學 | C- |
106 | 10718 | 陜西師范大學 | C- |
107 | 10759 | 石河子大學 | C- |
108 | 11664 | 西安郵電大學 | C- |
金融學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學 | A+ |
2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A+ |
3 | 10034 | 中央財經大學 | A+ |
4 | 10036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A |
5 | 10173 | 東北財經大學 | A |
6 | 10272 | 上海財經大學 | A |
7 | 10384 | 廈門大學 | A |
8 | 10003 | 清華大學 | A- |
9 | 10055 | 南開大學 | A- |
10 | 10246 | 復旦大學 | A- |
11 | 10421 | 江西財經大學 | A- |
12 | 10422 | 山東大學 | A- |
13 | 10520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A- |
14 | 10651 | 西南財經大學 | A- |
1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1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學 | B+ |
17 | 10038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 B+ |
18 | 10070 | 天津財經大學 | B+ |
19 | 10140 | 遼寧大學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學 | B+ |
21 | 10284 | 南京大學 | B+ |
22 | 10286 | 東南大學 | B+ |
23 | 10335 | 浙江大學 | B+ |
24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學 | B+ |
25 | 10456 | 山東財經大學 | B+ |
26 | 10486 | 武漢大學 | B+ |
27 | 10487 | 華中科技大學 | B+ |
28 | 10532 | 湖南大學 | B+ |
29 | 10558 | 中山大學 | B+ |
30 | 10559 | 暨南大學 | B+ |
31 | 11482 | 浙江財經大學 | B+ |
32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學 | B |
33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學 | B |
34 | 10125 | 山西財經大學 | B |
35 | 10141 | 大連理工大學 | B |
36 | 10247 | 同濟大學 | B |
37 | 10269 | 華東師范大學 | B |
38 | 10273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B |
39 | 10280 | 上海大學 | B |
40 | 10327 | 南京財經大學 | B |
41 | 10357 | 安徽大學 | B |
42 | 10423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43 | 10497 | 武漢理工大學 | B |
44 | 10593 | 廣西大學 | B |
45 | 10611 | 重慶大學 | B |
46 | 10689 | 云南財經大學 | B |
47 | 10200 | 東北師范大學 | B- |
48 | 10240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B- |
49 | 10251 | 華東理工大學 | B- |
50 | 10285 | 蘇州大學 | B- |
51 | 10319 | 南京師范大學 | B- |
52 | 10337 | 浙江工業大學 | B- |
53 | 10378 | 安徽財經大學 | B- |
54 | 10385 | 華僑大學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學 | B- |
56 | 10491 | 中國地質大學 | B- |
57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學 | B- |
58 | 10610 | 四川大學 | B- |
59 | 10730 | 蘭州大學 | B- |
60 | 11799 | 重慶工商大學 | B- |
61 | 11846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B- |
62 | 90026 | 軍事經濟學院 | B- |
63 | 10027 | 北京師范大學 | C+ |
64 | 10207 | 吉林財經大學 | C+ |
65 | 10403 | 南昌大學 | C+ |
66 | 10427 | 濟南大學 | C+ |
67 | 10459 | 鄭州大學 | C+ |
68 | 10484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C+ |
69 | 10511 | 華中師范大學 | C+ |
70 | 10536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71 | 10574 | 華南師范大學 | C+ |
72 | 10592 | 廣東財經大學 | C+ |
73 | 10697 | 西北大學 | C+ |
74 | 10766 | 新疆財經大學 | C+ |
75 | 11560 | 西安財經學院 | C+ |
76 | 11646 | 寧波大學 | C+ |
77 | 11832 | 河北經貿大學 | C+ |
78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學 | C |
79 | 10075 | 河北大學 | C |
80 | 10126 | 內蒙古大學 | C |
81 | 10270 | 上海師范大學 | C |
82 | 10276 | 華東政法大學 | C |
83 | 10290 | 中國礦業大學 | C |
84 | 10295 | 江南大學 | C |
85 | 10299 | 江蘇大學 | C |
86 | 10320 | 江蘇師范大學 | C |
87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學 | C |
88 | 10433 | 山東理工大學 | C |
89 | 10589 | 海南大學 | C |
90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學 | C |
91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學 | C |
92 | 10671 | 貴州財經大學 | C |
93 | 10673 | 云南大學 | C |
94 | 10741 | 蘭州財經大學 | C |
95 | 11287 | 南京審計大學 | C |
96 | 11414 | 中國石油大學 | C |
9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學 | C- |
98 | 10053 | 中國政法大學 | C- |
99 | 10058 | 天津工業大學 | C- |
100 | 10069 | 天津商業大學 | C- |
101 | 10139 | 內蒙古財經大學 | C- |
102 | 10360 | 安徽工業大學 | C- |
103 | 10602 | 廣西師范大學 | C- |
104 | 10657 | 貴州大學 | C- |
105 | 10681 | 云南師范大學 | C- |
106 | 10718 | 陜西師范大學 | C- |
107 | 10759 | 石河子大學 | C- |
108 | 11664 | 西安郵電大學 | C- |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07年金融學專業學校排名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1 | 中國人民大學 | A+ | 8 | 中山大學 | A | 15 | 上海交通大學 | A |
2 | 北京大學 | A+ | 9 | 廈門大學 | A | 16 | 東北財經大學 | A |
3 | 西南財經大學 | A+ | 10 | 暨南大學 | A | 17 | 南京大學 | A |
4 | 南開大學 | A+ | 11 | 湖南大學 | A | 18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A |
5 | 復旦大學 | A+ | 12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A | 19 | 清華大學 | A |
6 | 上海財經大學 | A | 13 | 武漢大學 | A | 20 | 同濟大學 | A |
7 | 中央財經大學 | A | 14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
B+等(30個):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天津財經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華大學、蘇州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上海大學、南京財經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工商大學、西南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新疆財經學院、廣東商學院、河南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廣西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浙江財經大學 |
||||||||
B等(30個):寧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福州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東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青島大學、深圳大學、山東經濟學院、山東財政學院、云南財經大學、貴州財經學院、蘭州商學院、鄭州大學、安徽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西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蘭州大學、北京工商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北大學 |
||||||||
C等(20個):名單略 |
|
|
|
|
1 | 中國人民大學 | 5★ | 181 |
2 | 西南財經大學 | 5★ | 181 |
3 | 中央財經大學 | 5★ | 181 |
4 | 南開大學 | 5★ | 181 |
5 | 廈門大學 | 5★ | 181 |
6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5★ | 181 |
7 | 復旦大學 | 5★ | 181 |
8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5★ | 181 |
9 | 上海財經大學 | 5★ | 181 |
10 | 武漢大學 | 4★ | 181 |
11 | 東北財經大學 | 4★ | 181 |
12 | 暨南大學 | 4★ | 181 |
13 | 北京大學 | 4★ | 181 |
14 | 天津財經大學 | 4★ | 181 |
15 | 吉林大學 | 4★ | 181 |
16 | 中山大學 | 4★ | 181 |
17 | 遼寧大學 | 4★ | 181 |
18 | 上海交通大學 | 4★ | 181 |
19 | 浙江工商大學 | 4★ | 181 |
20 | 西安交通大學 | 4★ |
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