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由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維護,整理發布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和研招數據,加學姐微信,可免費咨詢
我們還提供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1對1輔導和考研真題等服務,有問題都可加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微信溝通。
2024西藏農牧學院考研分數線(研究生
2023西藏農牧學院考研分數線(研究生復試分數線)...[查看全文]
西藏農牧學院怎么樣

環境
高原反應待得時間長自然就習慣了,剛上高原的時候如果不適的話可以喝葡萄糖水緩解。只是頭暈腦脹的話你可以先去藥店買紅景天來喝,剛到西藏不要劇烈運動一段時間差不多就沒了。學校位置不偏,兼職的話多得很,整個八一還是比較缺人的。
感覺學校就那么點地啊,不過環境是不錯的,百年老樹、林間小路啥的,算上后山,老虎山還是挺大的,在西藏算是比較大的了。
專業
農牧是比較有優勢的專業,但是學校位置比較偏僻,比較好的老師都很少,科研能力一般,每個省份的單位,除了名校會比較認可自己省或周邊省份的學校,你選擇的地域太偏遠,即便是211用人單位心里可能也會有所顧忌。
住宿
宿舍就是八人間,有廁所洗漱臺,陽臺,好像電氣院的宿舍差點沒陽臺。每天上下午各有30分鐘打水時間,過期不候,電壓400,除了充電,其他電器一插上就斷電,有洗衣機,不能用而已,被發現就是通報加處罰。
宿舍8人間,宿舍不許貼墻紙啊什么的,所以就是幾張床,加桌子板凳,宿舍里不能用大功率電器。
八人間的宿舍,四個凳子,凳子根本不夠用,自己買的凳子不讓宿舍放,(學校好像沒有這個規定),這是我們水土學院領導的規定,我們水土學院的領導不讓放就不能放,放了就通報宿舍。沒有你自己專屬的桌子,所以你擁有的只是你的床和柜子。
宿舍限電,300w左右的樣子,每月三十度,超了要去買電,自從林芝地震后,宿舍晚上就不斷電了,之后會怎么樣不知道。冬天沒暖氣,也就凍一兩周就放假回去了,這邊寒假從元旦開始。
八人間,部分有陽臺獨衛,剛換了新柜子,部分換了新床,夏天蒼蠅什么的比較少,在宿舍夏天不熱,冬天不是很冷,不需要空調風扇,也沒有。
寢室是八人間,和一般高中是一樣的,有些寢室有陽臺和廁所,有些沒得。現在農院每天24小時都不斷電了,以后會不會又改成晚上斷電就不知道了。上網,可以辦理聯通有線網,還不錯,或者用免費校園有線網,其他的都是付費wifi。
吃飯
學校食堂能改善改善不,現在那么多人就一個食堂還封校,又貴又難吃量還少,食堂價格都不比外面便宜,最騷的是你還買不上,畢竟農院的人(那部分人)都不排隊。學校外面的飯館跟食堂一個價格,但比食堂好吃還能吃飽。
學習
教育質量太次,導師也不行,而且學校不抓學習,不抓科研,只要你有時間就會有很多強制參加的紅歌呀,體育比賽啊,實驗室器材不先進,藥品短缺,內地買的話也不行,兩個月能到就不錯了,就不要說運費了,物價也很高。
美好的一天從清晨開始,出早操、夏季九點至十二點半/冬季九點半至一點上課(滿課情況下),肚子餓得呱呱叫。下午統一三點至六點上課(滿課情況下),有的晚上還有自習。晚上十一點半以后查夜,大功率電器不能使用,每逢節假日,院校強制安排班集體出表演節目,強制當觀眾。特殊時期封校,不得隨意進出。
學習看自己吧,有人畢業了能考研上武大,浙大,有些人就只能混個畢業證,老師水平總體不怎么樣,但也有不錯的,宿舍條件不怎么樣,但是是免費的而且給補助,有些讓人很煩的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跳舞撿垃圾當觀眾,習慣了也就那樣,會遇到一些素質很低的人,但你在其他學校也是有可能遇到。
官方介紹
西藏農牧學院是西藏自治區唯一一所集農、工、理、管學科于一體的高等農業院校。學院創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為“西藏農牧學院”,2001年9月與原西藏大學合并組建新西藏大學,2016年6月教育部批準單獨設置為西藏農牧學院。校園占地面積1317畝,總建筑面積188294㎡,固定資產達39616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377萬元;現有紙質藏書46.8萬冊,電子圖書資源總量(含遠程)超過201萬冊(種)。
學院現有教職工556人(含援藏干部人才12人,博士服務團2人),其中專任教師335人(不含援藏干部人才),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副研究員156人,占46.5%;博士27人、碩士195人,占66.3%。有特聘院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區首席專家3人(藏藥材、藏豬、生態學領域)。現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6000人,成人教育學生1364人。
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1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學科11個。生態學于2013年獲全區首個理學博士學位授權,有生物學、生態學、作物學、林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36個本科專業、22個專科專業,其中教育部特色專業3個,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全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4個,自治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4個,自治區精品課程38門,自治區教學團隊3個。學科及專業廣泛涉及農、牧、林、水、電、生態、環境、食品、工程等領域,與全區經濟建設緊密相關。設有教學科研實驗室73個、校內教學實習基地8個,其中國家級野外定位研究站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科技廳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17個,校外實訓基地、畢業生實訓基地40個。建有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西藏自治區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西藏自治區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等多個基地。
“十二五”以來,523項科研項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立項,到位經費2.15億元,其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全區的44%,承擔4項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和多項專題,位居西藏科研機構和高校前列;榮獲自治區級科學技術獎13項,其它類科技獎13項,“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青藏高原青稞與牧草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及應用”兩個項目分別于2010年、2014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公開發表論文近18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690篇,被SCI收錄33篇、EI收錄22篇、CPCI收錄1篇;出版學術專著20部,獲專利授權25項。“西藏特色農牧資源2011協同創新中心”作用開始顯現。先后承擔各類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規劃設計、建材檢測、科技示范等社會服務200多項,研制生產了“牦牛瘦死病疫苗”,推廣6個玉米新品種及雙低飼料油菜飼油1號、藏雞雞苗、藏豬繁育技術,產生了十分可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建院四十多年來,學院始終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緊緊圍繞高原科學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充分發揚“老西藏精神”和學院“籌建精神”,立足自身地處高原的特點和優勢,面向西藏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面向“三農”,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西藏農、牧、林、水利、水電、生態等行業培養和輸送了2萬余名全日制專業技術人才,成為西藏各級領導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搖籃,形成了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的鮮明辦學特色。一是高原特色。針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與保護工程,圍繞青藏高原農田、礦區、草地、河谷、濕地等脆弱的生態類型,研發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復、土地沙化治理、礦區植被建設、干旱河谷造林、農田復壯措施等技術與模式,在局部區域得到應用推廣。2015年9月國務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白皮書中指出,“藏學、高原生態、藏醫藥等學科研究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產生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學術成果”。二是西藏特色。圍繞西藏產業發展,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用人單位需要為依據,以學院“籌建”精神為主線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形成了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三是“三農”特色。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急“三農”之所急,想“三農”之所想,在油菜、藏豬、藏雞、藏藥材、林業工程、林下資源、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等領域,構建西藏特色資源數據庫,研發主要農作物高效種植、特色畜牧健康養殖、藏藥材資源利用、傳統及現代產品加工、高原河谷植被建設、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等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辦學定位
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堅持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思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人才促發展、以學科顯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大力開展科技服務,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辦學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 “三農”。
辦學使命:致力于西藏農牧業發展、高原生態文明傳承、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所需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
發展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將學院建設成為專業結構合理、教學質量優良、管理服務完善、社會效益顯著的地方農業院校。建校六十年之際(2030年),把學院建設成為高原特色鮮明、優勢學科一流的應用研究型農牧大學。
辦學層次: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拓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
學科專業定位:面向西藏經濟積極拓展急需學科專業,面向高原特色穩固發展優勢學科專業,實現農、工、理、管多學科協調發展。
(資料截止日期2017年4月
西藏農牧學院怎么樣

學校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西藏林芝市,校園占地面積1269.8畝,總建筑面積23.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56000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0000萬元。館藏紙質圖書60.4萬冊,電子圖書140萬種。設有22個正處級單位,其中教學科研單位9個:植物科學學院、動物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公共教學部、成人教育部。
學校現有全日制學生720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碩士研究生514人、本科生6631人、專科生46人;有成人教育學生1405人。學校現有教職工569人(含援藏干部9人、博士服務團成員1人),專任教師397人,生師比17.7:1。專任教師中,副高級以上171人,占43.1%;具有博士學位44人、碩士學位231人,占69.3%。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人,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區首席專家3人(藏豬、藏藥材、生態學領域)。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6人、自治區學術技術帶頭人6人、校級重點學科帶頭人36人。
學校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自治區重點學科10個。現有作物學、林學、獸醫學、水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草學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獸醫、風景園林、能源動力、土木水利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36個本科專業、21個專科專業,廣泛涉及農、牧、林、水、電、生態、環境、食品、工程等領域,與全區經濟建設緊密相關,其中教育部特色專業3個、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模式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4個、自治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4個、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新工科”建設項目7個、“新農科”建設項目5個、“新文科”建設項目2個。有農學、林學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動物科學、草業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園林、水利水電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6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有教學科研實驗室69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65個;國家級“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藏林芝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和“林芝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西藏高原森林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17個,生態環境部環境生態監測站2個(林芝站、阿里站)。建有自治區職業技能鑒定所、自治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區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西藏自治區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等多個基地。
學校于2020年獲批西藏特色農牧資源研發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設置作物、藏豬、藏藥材、食品加工4個科研方向,4個科研大團隊聯合攻關。“十三五”以來,有625個課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立項資助,到位經費22081萬元,皆面向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高原生態領域,“特色農業”和“產學研結合”特征明顯;成功申報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經費1089萬元,國家自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經費260萬元,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崗位聘用人員項目2項、經費560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4項,其中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項、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2020年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實現了全區高校在國際最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
學校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主戰場,實現科技成果多元轉化。積極承擔“林芝山地溝口藏豬生態養殖模式研究與集成示范”“隆子黑青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班戈縣畜牧業綜合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西藏自治區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西藏自治區中(藏)藥資源普查”等項目。深度參與青稞增產、牦牛育肥、藏豬產業發展、藏藥材馴化育種、藜麥推廣、茶葉種植、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那曲植樹、巨柏移植、中藥栽培、牦牛常發傳染病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西藏青稞病蟲害生態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畜禽疫病防治、特色林果資源利用、古樹名木調查、高寒草地恢復等重點項目。為20余家企業長期提供技術支撐,與2家公司簽訂技術轉讓、配方及加工工藝許可使用合同。學校專家執筆起草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藏藥材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林芝地區藏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4—2030年度)》和《西藏自治區藏豬產業發展規劃》。在各地市建立10余個科技示范基地。藏豬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功克隆出西藏第一例體細胞克隆藏豬,填補了西藏在這一科學領域的空白,將為西藏藏豬種質資源永久保存提供有力保障。“十三五”以來,學校承擔“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培訓、萬名專家服務基層等各類培訓80余班次,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383人次、農牧民7810人次。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五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競賽、學科競賽中獲獎130余項,尤其是榮獲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實現了西藏高校一等獎零的突破,在全國第一屆華維杯大學生農業水利工程及相關專業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在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銀獎一項,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和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各獲二等獎一項。
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密切關注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潮流,實行開放辦學。中組部、教育部、團中央等單位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大批援藏干部到校開展教育援藏工作,與中國農業大學、河海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多所內地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承辦全國性、區域性大型學術會議,有力推進了學校發展。
學校秉承“博學為農、精業興藏”的校訓和“愛國、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和學校“籌建精神”,堅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辦學定位和“高原農業、高原生態、高原水電”三條主線,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這個政治標準,按照“愛西藏、愛專業、實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規格,努力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遷校籌建以來,為西藏培養和輸送了3萬余名全日制專業技術人才,成為了西藏各級領導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搖籃,涌現出了一批杰出校友代表。
我校將堅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按照“圍繞一個中心(以提高質量為中心,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比較優勢)、突出兩大重點(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三大提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深化四項改革(以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為核心的內部管理改革,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崗位聘任與績效考核為核心的人事分配改革,以‘和諧、綠色、高效、人本’為核心的保障體系改革)、促進五個轉變(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有限協作向開放協同轉變;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從均衡發展向扶優扶強轉變)”的發展思路,著力提高辦學水平,顯著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面向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拓展急需學科專業,面向高原區位優勢穩固發展特色學科專業,實現農、工、理、管多學科協調發展,努力建成高原特色鮮明、優勢學科一流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農牧大學。
辦學定位
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堅持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思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人才促發展、以學科顯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大力開展科技服務,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辦學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 “三農”。
辦學使命:致力于西藏農牧業發展、高原生態文明傳承、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所需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
發展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將學院建設成為高原特色鮮明、優勢學科一流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農牧大學。
辦學層次: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拓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
學科專業定位:面向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拓展急需學科專業,面向高原區位優勢穩固發展特色學科專業,實現農、工、理、管多學科協調發展。
(資料截止日期2021年9月)
- 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招生網
- 學校網址:http://www.xza.edu.cn/
- 研究生院網址:http://www.xza.edu.cn/gljg/yjsc/main/
- 聯系電話:0894-5823990
- 郵箱:[email protected]
- 通訊地址: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育才西路100號 "
- 西藏農牧學院VR全景航拍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