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導師:李廣雪

發布時間:2021-10-0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導師:李廣雪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導師:李廣雪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導師:李廣雪 正文


  李廣雪,博士,教授

  學歷
  1983 山東海洋學院 海洋地質學學士
  1990 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地質學碩士
  1998 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地質學博士

  工作簡歷
  1983年-1994年:于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員,從事黃河三角洲全國海岸帶調查和中-荷沉積動力學六年合作研究計劃。
  1994年-1996年:于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員,從事黃河三角洲全新世地質過程研究。
  1997年-2000年:于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工作,研究員,主持126專項EA01S等多項研究課題工作。
  1995年-2000年:于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工作,任環境地質研究室副主任。
  2000-現在:于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工作,教授、博導,從事海洋沉積、海洋工程環境科研與教學。2002到2004任學院副院長,負責科研工作。2003年起兼任河口海岸帶研究所所長。2005-現在任學院院長。

  從事研究工作方向
  主要從事海洋沉積和海底工程環境研究。在海洋沉積學領域,主要利用遙感、現場沉積動力觀測、室內沉積記錄測試和數值模擬等技術手段,開展顆粒物“源-匯”效應和末次盛冰期以來海洋環境演變研究。在海底工程環境領域,在全球變化、沉積動力和工程地質學等理論指導下,利用先進的高分辨率探測設備和室內物理模型試驗,圍繞我國海洋能源重大工程,開展海底工程的安全保障研究。

  教學工作
  《海岸防護原理》、《海底探測技術》

  在研項目
  [1] 國家973計劃—《中國東部陸架邊緣海海洋物理環境演變及其環境效應》項目中《顆粒物源-匯效應與沉積記錄對海洋物理環境演變的響應》課題,編號:2005CB422304,主持,2006-2010,進行中。
  [2] 國家973計劃—《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項目中《三角洲海岸侵蝕與岸坡失穩災害的防護對策》課題,編號:2002CB412408,單位代表,骨干成員,2003-2008,進行中。
  [3] 國家海洋局908專項課題- CJ02區塊(西區)海底底質調查與研究,課題編號:908-01-CJ02,主持,2006-2009,進行中。
  [4] 中海油科技計劃—海床變化對海底管線影響的技術研究,主持,2006-2008,進行中。

  科研成果
  代表性論文、專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余篇)
  [1] 李廣雪、楊子賡、劉勇,2005. 中國東部海域海底沉積環境成因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2] Guangxue Li, Xibin Han, Shuhong Yue, Guoyi Wen, Yang Rongmin, T.M.Kusky. 2006. Monthly variations of water masses in the East China Seas.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6: 1954-1970.
  [3] Guangxue Li, Yong Liu, Zigeng Yang, Wenda Yang. 2005. Ancient Changjiang channel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Science In China(D),48(11):1972-1978.
  [4] Li Guangxue、Yue Shuhong、Zhuang Keling、Wei Helong, 2001, Sedimentation in the shear front of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1(6-7): 607-625.
  [5] Li Guangxue、Liu Shouquan、Jiang Yuchi、Wei Helong、Ynag Zigeng、Li Yang、Lu Hongyou、Xu Yingxia, 1999,Primary Study to the Diapir on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2(2): 153-159.
  [6] Li Guangxue、Zhuang Kelin、Wei Helong, 2000, 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 Ⅲ: seabed erosion and diapirism in the abandoned subaqueous delta lobe. Marine Geology,152:129-144.
  [7] Li Guangxue、Wei Helong、Yue Shuhong、Chen Yiji、Han Yeshen,1998,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II: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MARINE GEOLOGY149: 113-131.
  [8] Li Guangxue、Wei Helong、Han Yeshen、Chen Yiji, 1998,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art I: flow and suspended sediment structure in the upper distributary and the estuary. MARINE GEOLOGY,149: 93-111.
  [9] 李廣雪、成國棟、魏合龍、潘為剛、任于燦、丁東、周永青、趙杰仁, 1994,現代黃河口區流場切變帶.科學通報, 39(10): 928-932.

  獲獎情況
  [1] 2007,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2007,黃河三角洲沉積作用與工程環境,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2006,排名第一。
  [3] 2006,獲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獎勵。
  [4] 2005,典型不穩定海底地質過程及關鍵探測技術,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排名第一。
  [5] 2005,中國海洋大學“天泰優秀人才獎”一等獎。
  [6] 2005,東方1-1海底管線后調查,山東省優秀測繪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7] 2003,黃河三角洲海底刺穿形成機理及工程應用,山東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8] 2002,現代黃河三角洲沉積作用機理,山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
  [9] 2000,黃河三角洲沉積作用,青島市委市政府第六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排名第一。
  [10]1997,黃河三角洲全新世演化及環境地質,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排名第三。
  [11]1987,黃河口區海岸帶(陸上)第四紀地質及地貌調查,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集體獎。
  
  學術報告
  國內外學術報告20余次。

  通訊地址: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松嶺路238號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266100
  聯系電話: 66782542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聯系方式

添加中國海洋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分數線、中國海洋大學報錄比、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群、中國海洋大學學姐微信、中國海洋大學考研真題、中國海洋大學專業目錄、中國海洋大學排名、中國海洋大學保研、中國海洋大學公眾號、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海洋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海洋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中國海洋大學

本文來源:http://www.btfokj.cn/zhongguohaiyang/daoshi_47896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