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參考書目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內蒙古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內蒙古農業大學報錄比、內蒙古農業大學考研群、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姐、內蒙古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內蒙古農業大學專業目錄、內蒙古農業大學排名、內蒙古農業大學保研、內蒙古農業大學公眾號、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內蒙古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獲取相應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試大綱、招考專業、招考目錄等等基本信息,這些內容是進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準備。考生可以從各院校的研招網進行查詢,每年的9月左右就會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考生應當仔細閱讀相關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專業的名稱相近,內容也比較繁雜,容易混淆或遺漏,考生要仔細區分。另外各大考研網站的相應版塊也會有歷年的招生信息匯總,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內總結了各大院校的歷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詢和選擇。最后,考研派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是考生獲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該網站會提供各種有關考研的資訊和內容,比如歷年的考研招生計劃、考試計劃、考試內容、考試大綱、考試政策、報錄比、錄取名單、復試名單、復試分數線、推免政策等等內容,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招生信息網提供的信息是最為準確和官方的,是考生進行考研的信息主要來源,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的小編提醒各位考生要時刻關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一切信息變動要以該網站提供的內容為主。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考研參考書目信息網會公布研招辦以及各個院系的招生負責人電話,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遇到問題或疑惑時可以打電話進行咨詢。最后,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的小編預祝各位考研的同學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學校。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專碩培養方案
(083203)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學位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一、培養目標
1、思想品德: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高尚,學風嚴謹,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及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業務素質: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深入了解國內外本學科現代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動態,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3、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身體健康。
二、學科領域與特色
____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是本學科研究比較深入的領域, 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研究內容貼近于食品加工,側重于研究各類食品的加工過程,同時進一步探索新型食品中的活性成分。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的學習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將各種加工技術與生活實踐結合,使食品生產企業生產出安全、完整和完美的健康食品。
三、研究方向
(一)畜產品加工原理與技術
____掌握各種畜產品安全問題,從食品的采購、預處理、半成品及成品的加工過程研究各種食品的加工原理和加工技術,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的基礎性研究以及現代畜產品加工技術的應用性研究等。
指導教師:張和平、范貴生、楊軍、莎麗娜
(二)植物性食品加工與貯藏
____掌握植物性食品的生長特性的基礎性研究,各種植物性食品種質的發掘、改良、創新、評價及加工實踐的方法,以及植物性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基礎性研究等。
指導教師:趙麗芹、李正英、張美麗
四、培養年限
____碩士研究生一般為 3年。允許研究生分段完成學業,碩士研究生累計在學年限不超過5年。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1年半。
五、課程設置和學分要求
____研究生必須完成本專業學位課程和必修、選修課程的學習,總學分不少于 32學分(不包括同等學力或跨專業補修課學分)。學位課程及格成績為70分,其它課程及格成績為60分。碩士研究生須按培養計劃確定的課程修課,一般不得隨意更改。學位課考試不及格只允許補考一門考試。研究生的選修課由指導教師根據培養要求和論文課題研究需要在本學科培養方案設置的選修課程中選定。
____同等學力或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必須按要求補修 2—3門以上大學本科生主干課程,并報研究生處備案。成績60分為及格,并記入成績檔案,注明“本科”字樣,不記入學分。
____大學期間已通過外語六級考試者可免修碩士研究生外語,但必須參加過關考試。
____綜合專題( Seminar)要求在學期間必須做3次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報告,參加10次以上Seminar活動,計1學分。
六、培養環節
1、制定個人培養計劃:研究生培養計劃分為課程學習計劃和論文研究計劃。課程學習計劃應在研究生入學后的1個月內,由指導教師根據本學科的培養方案和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論文計劃與期中考核一并提交。
2、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研究生應在閱讀大量文獻(中外文文獻總數不得少于50篇)的基礎上提出研究計劃,并寫出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格式內容包括:題目、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計劃及預期成果。開題報告完成后,由導師組織召集3人以上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會議,對學生所做的開題報告進行評審,提出具體的評價和修改意見。
____中期考核參照《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規定》進行。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一般于第四學期第三周前完成。不通過者可重做,重做通過者推遲半年畢業,重做仍不通過者終止培養。
3、實踐教育:研究生應參加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安排在第二、三學年,由教研室組織研究生參加本科生的部分教學工作。可以講部分章節,也可以指導實驗、實習等。教學工作不少于 40個學時。完成教學任務后應由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合格者給予1學分。
七、學位論文工作
____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碩士生論文科研時間不少于1年。學位論文應為研究性論文。導師應對學生的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檢查,及時指導。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要求發表與論文內容相關的文章 1篇,文章發表或被刊物正式錄用后才可以申請論文答辯。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始建于1988年,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系、食品質量與安全系、包裝工程系、乳品工程系等4個教學系和1個實驗管理中心。擁有“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乳酸菌篩選與乳品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畜產品加工”國家級特色優勢學科專項資助實驗室、“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國家奶牛體系加工研究室、“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乳品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東北區域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奶制品加工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發酵乳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乳酸菌與乳品發酵劑”自治區工程實驗室、“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乳制品研究”自治區重點開放實驗室、“畜產品加工”內蒙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益得”乳制品實驗廠。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833名、碩士研究生352名,博士研究生58名;有教職工88名,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44人,有60位博士學位獲得者,具有博碩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8.55%。專任教師中“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名、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人選8人、入選自治區“333人才引進工程”首席專家2人、自治區“草原英才”10人。
學院現有1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農業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3個自治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個自治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2個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和2個內蒙古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團隊。
學院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包裝工程和乳品工程4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下設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3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學位點1個。2019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博士后流動站。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自治區品牌專業,并2014年入選首批“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學科是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2016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自治區首批“一流學科”建設序列,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檔。內蒙古畜產品加工研究會、內蒙古營養協會、內蒙古乳酸菌協會掛靠在本院。
多年來,一直堅持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近5年學院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計劃項目、863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共60項,資金5147.6萬元,承擔省部級及橫向科研項目117項,資金3810.7萬元。學院教師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文章2篇,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543篇,SCI和EI收錄218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1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6項,其中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0項。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內蒙古科技進步一等獎、內蒙古自然科學一等獎各1項,內蒙古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得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獎1項,大北農科技獎勵科技成果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十大科技進展1項。
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突破口,大力開展學生第二課堂及科技創新活動。近5年,學院設立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立項70項,約350人次參與。學生在全國和自治區“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創業計劃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食品行業大賽等競賽中屢獲佳績,區級及區級以上獲獎項目累計22項,獲獎學生累計114人次。2018年獲“創青春”浙大雙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2017年獲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銅獎、自治區金獎。2014年“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創新團隊”榮獲年度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我院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現有蒙古國留學生班2個。同時,學院與中國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協作和聯合人才培養等合作關系。為了解決自治區經濟建設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利用我院“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等14個科研平臺及學生實習實踐基地,成功地完成了乳制品中天然乳酸菌的分離與開發利用,功能性乳制品及肉制品的研制,以及高新技術在乳肉貯藏保鮮、加工和肉宰后生理等方面的應用。其中“功能乳酸菌開發”、“綠色草原羊肉安全生產和加工關鍵技術”、“內蒙古主要優良肉羊品種羊肉品質研究與質量控制技術”等部分成果已成功地應用到“伊利集團”、“蒙牛集團”、“內蒙古伊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內蒙古額爾敦牛羊肉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生產當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校自2012年4月被國家商務部批準為援外培訓承辦單位,是內蒙古唯一的承辦單位。截止2019年6月,我院作為協辦單位先后開辦了8期援外項目培訓班、研修班,累計培訓了來自阿塞拜疆、約旦、立陶宛、烏拉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尼加拉瓜、巴拿馬、古巴,南蘇丹、格林納達、馬來西亞、多米尼加共和國、蒙古國等3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官員、學者,以及相關技術人員。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參觀考察、文化體驗、學術交流的方式,為學員講述乳、肉、農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傳授在相關領域的中國經驗和技術。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教學服務管理模式,擁有較強的國際培訓實力和豐富的國際官員培訓經驗,為進一步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貢獻。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established in 1988 having four departments –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ackaging Engineering, Dairy Engineering – and one central laboratory managing office. The college also possess “Province and Ministry Co-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National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 Screen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Dairy Products’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Subject Special Funded Laboratory- Livestock Processing”, “Processing Laborator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National Dairy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System”,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airy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periment Station of Microbial Resource Application in Northeast Reg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tegrated Research Base of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ner Mongolia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Starter Cultures”, “Inner Mongoli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Fermented Dairy Products”, “Inner Mongolia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Key Opening Laboratory of Dairy Products Research”, “Inner Mongol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YIDE Dairy Pilot Plant”.
Up till now, 58 Ph. D students, 352 graduates and 1833 undergraduates are enrolled. The college can boast of 88 faculties, including 26 professors, 23 associate professors, 20 Ph. D supervisors and 44 Master supervisors. 60 faculties have doctoral degree, the teachers that have Ph. D and/or Master’s degrees account for 98.55% of the total teachers. One teacher is employed as Cheung Kong (Changjiang) Scholar Chair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e teacher got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th Scholars; two teachers obtained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Excellent Youth Scholars; two teachers received the State Council Special Allowance. One of the teachers is also titled as National Excel Worker. One teacher is selected to the National New Century Millions of Talents Projects; and one teacher is awarded as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Outstanding Talents. One teacher is award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of National High-Level Talents Special Support Plan. One teacher is awarded New Century Talents Project, Ministry of Education. Ten teachers are awarded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alents. Eight persons are selected as first- and second-layer candidates for New Century 321-Talent Engineering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wo persons are selected as first- rate expert for Inner Mongolia 333 Talent Introducing Engineering.
Our college has one National Innovative Team of Key Fields; one Scientific & Technologic Innovative Te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e Outstanding Talents and Innovative Tea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ree Inner Mongolia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 Team; one Inner Mongolia Scientific & Technologic Innovative Team; one Inner Mongolia Scientific & Technologic Innovative Team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wo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alents Innovative Team; as well as two Scientific & Technologic Innovative Team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four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cluding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ackaging Engineering, and Dairy Engineering. In 2011, our college obtained the authorization for Graduate Program of Level I Discipline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two Doctoral Programs of Level II Discipline in Food Science,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Enginee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w, we also have the authorization for 4 Graduate Programs of Level II Discipline in Food Science,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Enginee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Grade Oil and Vegetable Protein Engineering, Food Processing and Safety. In 2019,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authorized as Post-doctoral Station. The major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considered as brand major of Inner Mongolia. In 2014, this major was enrolled in the First Group of National Program Plan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ducation. In 2019, this major has been authorized as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Program. The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Enginee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one of the key constructive disciplines of Inner Mongolia. In 2016, the disciplin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chosen in the list of first group of top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4th China Discipline Ranking, the college got “B”. Inner Mongolia Livestock Production Processing Research Society, Inner Mongolia Nutrition Association and Inner Mongolia Lactic Acid Bacteria Association are affiliated to our college.
Over the years, we strived for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already have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with Inner Mongolia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am predominance. In the last five years, sixty national projec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clu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funds accounted for 51 billion RMB. Moreover, 117 projects funded by the Ministry, Inner Mongolia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have been performed resulting in a total funding of 38 Million RMB. Two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543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218 are cited by SCI or EI, 11 textbooks or monographs have been published. A total of 56 patents have been submitted, and 40 have been grant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have been awarded First Priz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econd Priz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irst Prize of Inner Mongolia Technology Progress, First Prize of Inner Mongolia Natural Science, two Second Prizes by Inner Mongolia Natural Science, First Prize for Higher Education Autonomous Class,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ess, 1st China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ward, Da Bei Nong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nd an award for T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Inner Mongolia.
To edify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our college renders import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diathesis training of students, we support the secondary classes,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college establish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Innovative Funding, 50 projects were awarded fund, and 350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se projects. The students who graduated won many excellent prizes at national level and/or in Inner Mongolia such as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Works of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and Food Industry Competition. Up till now, we chipped in 22 National and/or Inner Mongolia prizes, including 114 students. We obtained Bronze Medal at China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n 2018. In 2017, the college lifted Bronze Medal at 3rd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n 2014, “Innovative Team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awarded National Graduates’ Xiaop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Innovative Team.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cuses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ow, two classes are earmarked for Mongol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college also established academic cooperation and joint-cultivation mode with first-clas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Institute of Ge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deal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Inner Mongolia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we successfully finished the researches on iso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products,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dairy products and meat products, application of high-technology in refreshing, processing and mea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tock products under the support of fourteen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bases. Some of the research products, such as the exploration of functional lactic acid bacteria, key technology for saf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green grassland mutton, mutton quality research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Inner Mongolia fine breed of mutton sheep,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several big companies such as Yili Group, Mengniu Group, Inner Mongolia Yitai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Co. Ltd, and Inner Mongolia Eerdun Co. Ltd and obtaine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n 2014,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authorized as the only organizer of China Foreign-aid Training in Inner Mongolia. Up to June 2019, our college has rendered eight training courses to 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including over 200 officials, from more than 30 countries (such as Azerbaijan, Jordan, Lithuania, Uruguay, Tanzania, Zimbabwe, Nicaragua, Panama, Cuba, South Sudan, Grenada, Malaysia, the Dominican Republic, and Mongolia). From the courses, the trainees had learn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airy, meat,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s well as Chinese technologies by lectures, visiting,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exchange. Recently, a series of systematical teaching and managing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wards further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碩士培養方案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農產品加工及貯藏碩士培養方案
2021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0832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內蒙古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8]工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32]食品科學與工程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乳品工程(02)肉品科學與技術 (03)乳酸菌資源開發與利用 (04)特色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05)營養與食品安全 |
|
招生人數: | 35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2)數學二 ④(815)食品微生物學及食品工程原理 |
|
備 注: |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畜產品安全生產碩士培養方案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專碩培養方案
(083201) 食品科學專業學位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一、培養目標
1、思想品德: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高尚,學風嚴謹,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及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業務素質: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深入了解國內外本學科現代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動態,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3、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身體健康。
二、學科領域與特色
——食品科學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食品科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注重于理論聯系實際,主要研究食品中微量活性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將這些活性成分濃縮提取;此外,食品科學還包括食品的功能性評價、安全性評價等基礎性研究。通過對食品科學的學習和研究,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如何合理攝入食品中的各種營養素”、“如何預防食品中的有害毒素”以及盡可能地減少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
三、研究方向
(一)食品加工與生物技術
——掌握常見食品原料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應用現代新型的食品加工技術來進一步研究食品半成品及成品的加工,以及部分食品生物活性成分的基礎性研究等。
指導教師:靳燁、賀銀鳳、孫天松、邢黎明
(二)食品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從細菌菌群的生長特性角度,來深入研究其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從分子水平研究細菌菌體生長的遺傳穩定性,新型食品發酵劑的基礎性研究等。
指導教師:李少英、孟和畢力格、殷文政
四、培養年限
——碩士研究生一般為 3年。允許研究生分段完成學業,碩士研究生累計在學年限不超過5年。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1年半。
五、課程設置和學分要求
——研究生必須完成本專業學位課程和必修、選修課程的學習,總學分不少于 32學分(不包括同等學力或跨專業補修課學分)。學位課程及格成績為70分,其它課程及格成績為60分。碩士研究生須按培養計劃確定的課程修課,一般不得隨意更改。學位課考試不及格只允許補考一門考試。研究生的選修課由指導教師根據培養要求和論文課題研究需要在本學科培養方案設置的選修課程中選定。
——同等學力或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必須按要求補修 2—3門以上大學本科生主干課程,并報研究生處備案。成績60分為及格,并記入成績檔案,注明“本科”字樣,不記入學分。
——大學期間已通過外語六級考試者可免修碩士研究生外語,但必須參加過關考試。
——綜合專題( Seminar)要求在學期間必須做3次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報告,參加10次以上Seminar活動,計1學分。
六、培養環節
1、制定個人培養計劃:研究生培養計劃分為課程學習計劃和論文研究計劃。課程學習計劃應在研究生入學后的1個月內,由指導教師根據本學科的培養方案和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論文計劃與期中考核一并提交。
2、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研究生應在閱讀大量文獻(中外文文獻總數不得少于50篇)的基礎上提出研究計劃,并寫出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格式內容包括:題目、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計劃及預期成果。開題報告完成后,由導師組織召集3人以上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會議,對學生所做的開題報告進行評審,提出具體的評價和修改意見。
——中期考核參照《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規定》進行。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一般于第四學期第三周前完成。不通過者可重做,重做通過者推遲半年畢業,重做仍不通過者終止培養。
3、實踐教育:研究生應參加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安排在第二、三學年,由教研室組織研究生參加本科生的部分教學工作。可以講部分章節,也可以指導實驗、實習等。教學工作不少于 40個學時。完成教學任務后應由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合格者給予1學分。
七、學位論文工作
2021內蒙古農業大學083200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考研參考書目
院(部)、專業、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數 | 指導教師 | 考試科目 | 復試科目 |
083200食品科學與工程 | 69 | (本學科只招收醫理工農科的本科學歷考生) | ||
01乳品工程 |
陳永福 吉日木圖 孟和畢力格 雙 全 孫天松 王俊國 劉文俊 白 英 陳 霞 劉 敏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 201英語一 ③ 302數學二 ④ 815食品微生物學及食品工程原理 |
食品工藝學(乳品、肉品、果蔬、農產) 跨專業加試科目:1.食品機械與設備 2.食品化學 |
|
02肉品科學與技術 |
靳 燁 格日勒圖 趙麗華 高愛武 田建軍 莎日娜 郭月英 |
|||
03乳酸菌資源開發與利用 |
張和平 陳忠軍 孫志宏 賀銀鳳 張文羿 烏云達來吳 敬 包秋華 丹 彤 鐘 智 |
|||
04特色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
張美莉 包小蘭 韓育梅 楊 楊 |
|||
05營養與食品安全 |
董同力嘎 郭 軍 包音都古榮•金花 孫文秀 楊飛蕓 云雪艷 段 艷 |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導師介紹:靳燁
內蒙古農業大學導師介紹:靳燁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2006年-2007年在加拿大農業與食品部LACOME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肉乳產品加工和安全的教學、科研工作。
現主持“內蒙古傳統肉制品的開發”等多項課題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八十余篇(4篇被SCI、EI收錄),主編和參編教材和專著八部。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各一項,獲國家技術專利兩項。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097201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null食品科學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專業點分布
食品科學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專業介紹
專業點分布
專業院校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19 | 中國農業大學 | A+ |
2 | 10295 | 江南大學 | A+ |
3 | 10403 | 南昌大學 | A |
4 | 10307 | 南京農業大學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學 | A- |
6 | 10504 | 華中農業大學 | A- |
7 | 10561 | 華南理工大學 | A- |
8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學 | B+ |
9 | 10152 | 大連工業大學 | B+ |
10 | 10224 | 東北農業大學 | B+ |
11 | 10264 | 上海海洋大學 | B+ |
12 | 10299 | 江蘇大學 | B+ |
13 | 10423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14 | 10564 | 華南農業大學 | B+ |
15 | 1071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B+ |
16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學 | B |
17 | 10129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B |
18 | 10157 | 沈陽農業大學 | B |
19 | 10183 | 吉林大學 | B |
20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學 | B |
21 | 10359 | 合肥工業大學 | B |
22 | 10389 | 福建農林大學 | B |
23 | 10635 | 西南大學 | B |
24 | 10086 | 河北農業大學 | B- |
25 | 10193 | 吉林農業大學 | B- |
26 | 10240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B- |
2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學 | B- |
28 | 10327 | 南京財經大學 | B- |
29 | 10463 | 河南工業大學 | B- |
30 | 10496 | 武漢輕工大學 | B- |
31 | 10566 | 廣東海洋大學 | B- |
32 | 1021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C+ |
33 | 10223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C+ |
34 | 10337 | 浙江工業大學 | C+ |
35 | 10390 | 集美大學 | C+ |
36 | 10462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C+ |
37 | 10466 | 河南農業大學 | C+ |
38 | 10538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C+ |
39 | 10559 | 暨南大學 | C+ |
40 | 10610 | 四川大學 | C+ |
41 | 10167 | 渤海大學 | C |
42 | 10386 | 福州大學 | C |
43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學 | C |
44 | 10589 | 海南大學 | C |
45 | 10623 | 西華大學 | C |
46 | 10626 | 四川農業大學 | C |
47 | 10676 | 云南農業大學 | C |
48 | 10708 | 陜西科技大學 | C |
49 | 11646 | 寧波大學 | C |
50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學 | C- |
51 | 10364 | 安徽農業大學 | C- |
52 | 10435 | 青島農業大學 | C- |
53 | 10536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54 | 10733 | 甘肅農業大學 | C- |
55 | 11117 | 揚州大學 | C- |
食品科學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19 | 中國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考試大綱) | A+ |
2 | 10295 | 江南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A+ |
3 | 10403 | 南昌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錄取分數線) | A |
4 | 10307 | 南京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學 | A- |
6 | 10504 | 華中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A- |
7 | 10561 | 華南理工大學 | A- |
8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9 | 10152 | 大連工業大學 | B+ |
10 | 10224 | 東北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1 | 10264 | 上海海洋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2 | 10299 | 江蘇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3 | 10423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14 | 10564 | 華南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5 | 1071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6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7 | 10129 | 內蒙古農業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18 | 10157 | 沈陽農業大學 | B |
19 | 10183 | 吉林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調劑通知) | B |
20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學 推薦閱讀:(食品科學參考書目) | B |
21 | 10359 | 合肥工業大學 | B |
22 | 10389 | 福建農林大學 | B |
23 | 10635 | 西南大學 | B |
24 | 10086 | 河北農業大學 | B- |
25 | 10193 | 吉林農業大學 | B- |
26 | 10240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B- |
2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學 | B- |
28 | 10327 | 南京財經大學 | B- |
29 | 10463 | 河南工業大學 | B- |
30 | 10496 | 武漢輕工大學 | B- |
31 | 10566 | 廣東海洋大學 | B- |
32 | 1021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C+ |
33 | 10223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C+ |
34 | 10337 | 浙江工業大學 | C+ |
35 | 10390 | 集美大學 | C+ |
36 | 10462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C+ |
37 | 10466 | 河南農業大學 | C+ |
38 | 10538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C+ |
39 | 10559 | 暨南大學 | C+ |
40 | 10610 | 四川大學 | C+ |
41 | 10167 | 渤海大學 | C |
42 | 10386 | 福州大學 | C |
43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學 | C |
44 | 10589 | 海南大學 | C |
45 | 10623 | 西華大學 | C |
46 | 10626 | 四川農業大學 | C |
47 | 10676 | 云南農業大學 | C |
48 | 10708 | 陜西科技大學 | C |
49 | 11646 | 寧波大學 | C |
50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學 | C- |
51 | 10364 | 安徽農業大學 | C- |
52 | 10435 | 青島農業大學 | C- |
53 | 10536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54 | 10733 | 甘肅農業大學 | C- |
55 | 11117 | 揚州大學 | C- |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07年食品科學專業學校排名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排名 | 學校名稱 | 等級 |
1 | 江南大學 | A+ | 7 | 華南農業大學 | A | 13 | 浙江工商大學 | A |
2 | 南昌大學 | A+ | 8 | 沈陽農業大學 | A | 14 | 東北農業大學 | A |
3 | 中國農業大學 | A+ | 9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A | 15 | 中國海洋大學 | A |
4 | 南京農業大學 | A+ | 10 | 天津科技大學 | A | 16 | 江蘇大學 | A |
5 | 華南理工大學 | A | 11 | 浙江大學 | A | |||
6 | 華中農業大學 | A | 12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A | |||
B+等(25個):吉林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上海水產大學、暨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寧波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大學、西安理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天津商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大連輕工業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寧夏大學、山西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揚州大學、長春工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 |
||||||||
B等(25個):山東輕工業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山西農業大學、集美大學、四川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陜西科技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廣西大學、大連水產學院、新疆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北大學、河北科技大學 |
||||||||
C等(17個):名單略 |
|
|
|
|
1 | 江南大學 | 5★ | 96 |
2 | 中國農業大學 | 5★ | 96 |
3 | 南京農業大學 | 5★ | 96 |
4 | 浙江大學 | 5★ | 96 |
5 | 華南理工大學 | 5★ | 96 |
6 | 南昌大學 | 4★ | 96 |
7 | 華中農業大學 | 4★ | 96 |
8 | 東北農業大學 | 4★ | 96 |
9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4★ | 96 |
10 | 浙江工商大學 | 4★ | 96 |
11 | 華南農業大學 | 4★ | 96 |
12 | 西南大學 | 4★ | 96 |
13 | 天津科技大學 | 4★ | 96 |
14 | 河南工業大學 | 4★ | 96 |
15 | 中國海洋大學 | 4★ | 96 |
16 | 合肥工業大學 | 4★ | 96 |
17 | 北京工商大學 | 4★ | 96 |
18 | 天津大學 | 4★ | 96 |
19 | 沈陽農業大學 | 4★ | 96 |
20 | 江蘇大學 | 3★ | 96 |